你我齊參與

你我齊參與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掌管香港醫療政策的衛生福利局局長楊永強醫生,在去年十二月公佈「你我齊參與健康伴我行」醫療政策諮詢文件。從殖民地的短視政策到國家特別行政區的長遠策劃,撇除成敗的可能和手法高低的爭議,把眼光放長遠一點,肯定是今日每一個香港人要調較的視距。

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更不單只是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還要看高一點,看仔細一點。那就是政府的政策在長遠而言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有甚麼意義?具體的方法是否可行?由強制性公積金到強制醫療供款,背後的主要原因都是因為香港人口老化的情況日趨嚴重,政府又不可以繼續維持高地價政策,大幅加稅又不可能。希望可以減輕日後沉重的包袱,唯有要市民強制儲蓄。這一點在大原則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卻也反映出一個實在的問題。

衛生福利局長楊永強醫生,發表了諮詢文件,隨即接受立法會議員的質詢。翌日又在電台的「烽煙」節目接受名嘴鄭經翰的訪問。當中有一段對話,大概如是:楊醫生指出因為醫療科技的發展,很多以往不能醫的病,如今也可醫治,但醫療的成本卻是不斷提升。例如有一些新藥,療效比舊的好,但卻貴八十倍之多。鄭經翰隨即插嘴指出,既是新藥好,就能縮短醫療時間,把人醫好也就節省了醫療成本,因此醫療成本不應增加。廣東話並不精通的楊醫生,辯駁上當然及不上以嘴出名的鄭經翰,但鄭其實只是把問題簡單化,並不認真的對待當中的難處。事實說明了在貧窮的地方人為疾病憂心,在富裕的地方人為醫療掛慮。

新的醫療科技和藥物,故然有助人克服疾病,紓緩痛楚,延長生命。但人的一生之中,可以患病的機會也相對多了,需要醫療的日子也長了。所以醫療科技的發展和藥物發明,並沒有完全解決人疾病的問題。我們能做的只是花更多的代價去換取更多一點的康寧生活。

我們看見政府現在所做的,是向著二個方面發展。其一是認識到醫藥治療的局限性,因而採取更開放和多元化的治療模式,接納院牧在醫院中進行靈性關顧 (Spiritual Care) 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其二是明白到醫療的經費會日益沉重,必需把醫療負擔減輕,或由市民分擔,不管是醫療融資或強制供款,也是同一原因。

如今人生病的日子多了,接受治療的日子長了,醫院又是一個最能叫人反思生命與生活的地方,特區政府看到的是長遠照顧病人的包袱,因此要制定長遠策略解決問題。然而我們是否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看到,昂貴和先進的醫療,賦予人生命更多的機會,同時也賦予基督徒更多的機會,可以在醫院中幫助人發現生命的意義,經歷主耶穌所應許的:「我來了,是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十)

有人說醫院就好比羅湖的關口,即使不是出境的唯一站頭,卻肯定是最多人會經過的地方。因此不論是從傳福音、見證信仰、服侍人的角度去衡量,教會卻不可忽略醫院這一地方。

面對沉重醫療壓力,特區政府在承擔之餘,也要尋找更多資源,作出「你我齊參與」的呼籲。目前只有八十多位的院牧和以千計的義工,面對四十多間醫院近三萬張病床,還有數以十萬計的醫護員工和病者家屬,這一份壓力肯定更大。

因此,院牧聯會在今年定下「重新結合醫療力量,再次植根教會基礎」為事工中心,也是希望「你我齊參與」,讓醫院成為一個使人靈性得到醫治,生命接上永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