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主伴成長--林麗玲

恩主伴成長--林麗玲

 思澄 

「我的丈夫很忙,他是一個絕對投入事奉的人,是他把我訓練得很獨立,其實我是很dependent (依賴)。因為他不斷向前,我就要作一個後援的人,成為他的支持。」林麗玲院牧,大家習慣稱她為畢師母。

她口中的丈夫,是荃灣宣道會的畢德富牧師,丈夫除了牧養一間約八百多人的教會,還兼任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的副主席、教育委員會主席,當然還有其他種種類類的事奉責任。家庭的責任,大都落在這個作師母的肩頭上。

「在別人眼中我好像很獨立,像女強人,其實我只是做事認真,或許還有一點自信吧!」秉承了潮州人的堅強、執著、勤奮。七○年在中學時期信主的畢師母,家住觀塘,卻在尖沙咀的希伯崙堂成長。受到李非吾牧師的薰陶和李師母的牧養,自少對信仰就十分認真。「初信主時,父親反對得很劇烈,當時我帶同妹妹返教會,更引起他的不滿,甚至用棍追打我。」年過四十又在傳統信仰家庭長大的,六七十年代因為信主而遭父親棒打、驅逐、餓飯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然而,火煉過的更純,棒打過的更柔。父親的阻止和「逼迫」不單沒有叫她離開主,反而叫她更有事奉心志,更希望家人信主,結果在二十年後,她的父母也相繼信主。或許,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這一句話不能當作應許,卻也可以作為一個禱告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七四年,在差傳年會中聽鄭果牧師的講道而立志獻身,蒙召的經歷卻是平凡。「我的家在觀塘,每次返教會要坐車到尖沙咀,途中看見很多人,就感到他們如羊沒有牧人一樣。」原來蒙召不單是聽見,也是看見,當聖靈打開一個人的眼睛,看見事物就不止是眼前的景像,正如主耶穌看見人的奔波,就看出他們其實是迷途一樣。

七六年,林麗玲院牧放下了工作,進入建道神學院裝備自己。當時認識了現時的丈夫,畢業後不久他們就組織基督化家庭,兩年後更得著神為他們所預備的孩子。當時丈夫的事奉工作日益繁重,作妻子的更要兼起師母、母親的責任。當第一個孩子尚小的時侯,因為照顧小孩子的姿勢和方法不當,加上家務和其他壓力,林院牧患了骨刺毛病,嚴重的程度連上洗手間也要丈夫抱去。

為了擺脫骨刺的折磨,林院牧透過游泳改善自己的身體。「結果我完全痊癒了。」除了喜歡游泳之外,壁球都是她心中喜愛的運動,運動是最好的醫葯,這句話又在一個人身上得到證明了。但如果不是她有積極的性格和堅強的意志,要扭轉頹壞的身體是不可能的,根究原因,健康的心靈和上帝的恩典仍然是最重要。

當大兒子已升上中學,小兒子也升上小學,已經鍛鍊得獨立和成熟的畢師母,就希望把事奉的範圍放闊一點,九四年,她開始第一個事奉工場是港島的贊育醫院,用半職開始,但實際的工作和責任卻和全職分別不大。

經過了一年,她要停下來調息。九六年再被邀請加入荃灣仁濟醫院擔任半職院牧,期間進修了第一期CPE訓練。年半後因照顧孩子便把工作停下來,此時亦進修第二期CPE訓練。之後神透過在仁濟醫院服侍過的病人,感動她繼續院牧的事奉。結果她重返仁濟醫院出任了全時間的院牧,並且擔上主任的重擔。

生活中沒有燦爛傳奇,也不希冀童話般的經歷。對規律而緊張的生活既不排斥,也不默然接受。童年時,父母因為生活而分居九龍和香港,林院牧隨父親度過童年,到九歲左右才一家聚在一起。所以養成了有點男孩子一樣的剛直、獨立,但心底裏對家庭更加珍惜,也更享受被眷愛的那份感覺。最珍惜的是在家中的時候,而最享受是一家人外出旅行的日子,但只要在平日有空可以偕同一家人或丈夫,到郊野登山,親親大自然,都已感到無限滿足了。

要在簡單的生活中調劑出味道,使人感到舒暢和益處,是林院牧生活和事奉的信念。既獨立,又互靠,把家庭、教會和院牧工作都打點得妥妥當當,已是一份不簡單。最近她又完成了第三期CPE訓練「我更多的認識自己的恩賜和能力,我的成長、家庭和事奉都在進步之中。」和丈夫一樣,她也是一個不斷向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