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走過來--蕭卓芬

自己走過來--蕭卓芬

 思澄 

訪問完蕭卓芬牧師之後,很久之前唸過中國小說家阿城的一則故事,又在腦際中浮現。

阿城說北京有很多賣涮羊肉的店子,其中有一間特別著名。原因是由於公路開通了,往日由新疆趕羊到北京的牧農,如今都改用車運。但那一家店子所選用的羊,卻仍只挑由新彊牧農趕著行路來的。因為過把月的腳程,羊身過多的肥膏消耗了,肉的質感也有所不同。阿城引店家的話說:咱們的羊是揹著自己的肉走過來的。

歷練過的身段和歷練過的生命都會更柔韌,更有味道。用自己的腳走過來的蕭牧師,不會例外。

從澳門過來的蕭卓芬,她的根卻在香港,因為父親是香港人,雖然生在澳門,香港還得算是一個家。十六歲,她跨過海來到香港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勤功儉學的完成了中學,又再進修。七六年,她在澳門教書,一九八八年 之後創辦了馬禮遜紀念學校。雖然在規模上並不算大,學生只有一百人,卻是實現了一個理想。

七九年,她再到香港,進入中文大學的崇基神學組修讀神學。八四年畢業,就在中華基督教會九龍合一堂事奉。八七年,正當人人以為她會選擇留港發展之際,她又行上自己的路,返回自己成長的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直到九三年。

先後十年的牧會生活,急躁、率直、偏重行政、效率,更帶點火爆性子的蕭牧師,磨順得比年輕的日子更妥貼了,也更知道自己所強所弱。九三年,她轉往澳門的宣明會,作另一個事奉的嘗試。九五年,她再抽身而出,創立青賢社,開拓在澳門對邊青的關顧。

頗有俠情豪氣的蕭牧師,成長過程雖然未算坎坷,卻也是滿佈艱難。尚在幼稚園的日子,因為母親大病,已學會燒飯理家。父親早逝,作為一家五口的大家姐,環境要煉就了她艱苦奮進,困乏多情的個性。

八九年,她被委任為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在澳門特區籌組過程中一直熱心參與。正當大家估量她會在澳門回歸之後,將乘勢而上,顯一番作為之際。她卻急流湧退似的再回到香港,投入另一個全然陌生的事奉工場,成為聯合醫院的院牧。縱或認為她有孑然一身的瀟灑,但放下扛上的一份勇氣膽量還是值得佩服的。

新世紀的開始,二○○○年的年初,她仍不知自己在香港將會踏足何處,心情就像亞伯拉罕離開吾珥時,還不知往那裏去一樣。最後神帶領她踏進了聯合醫院,成了院牧。十個月的經驗,她感到這顯然是神所賜的福地。牧會沒有足夠的舒展空間,機構又太少心靈踫觸。如今,既可以有牧養事工,又有跨宗派的城市宣教可以實踐。「基督教的信仰是心靈治療的良藥,但需要從實踐中認信」。院牧的角色,正好給她一個實踐的機會。

蕭牧師說,在院牧行列之中只有短短的十個月,還在摸索和學習階段。除了修讀CPE課程之外,熟悉醫院運作,瞭解醫院的思維、習慣,溝通醫護員工,建立地區教會關係,一切都需要時間心機。但她最用心的,卻是在前線對病人及家屬的關顧,看到一個少年人怎樣轉化他冷漠孤僻的表現,已經是一件值得高興萬分的大事情。惟有看得到人的價值,才真正知道關顧的重要。生命經歷過的人,才能剛柔並濟,揹著自己的肉走過來的,生命的質感當然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