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藍──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灣基道堂

紅白藍──中華基督教會長沙灣基道堂

 思澄 

紅白藍可說是最有力量的顏色。不單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以它為自己的代表作命名,不少國家的國旗也用這三種顏色當主角。就連大小慶典的禮台,如果沒有這三色彩條襯伴,也會顯得不夠隆重精彩;而日常人群穿梭的車站、碼頭、機場,紅白藍的袋又裝戴著各樣寶貝雜物,各散東西。總之,不論尊卑貴賤,紅白藍都不失身份。

由六八年開始,由母堂(灣仔堂)植堂到油麻地,其後遷堂至旺角,九○年初至深水基道堂就一直扎根基層,所以教會立根時期以基層和勞工為主,也就是所謂的藍領階級。但隨著社會和社區的變化,信徒之中亦漸漸出現教師、專業人士、公務員、管理階層、中產人士,也就是所謂的白領階級。「我們常常說自己是湖水藍,半藍半白。」總是一身「平民」打扮的鄧達強牧師,親切的介紹他所牧養的教會時,讓人可以直接感覺到他對這個屬靈的家,有一份自豪滿足。

雖然鄧牧師只提及兩種顏色,但交談不久,我就為這個只有二百多人的二樓教會,多添一份顏色,是紅色。紅色代表熱心、關心,代表對福音的認真。因為在這裏,已先後「植」出了四間教會,他們不止於自身擴大,也從不停止事奉和社會見證。

九八年,鄧牧師修讀城市宣教,他把理念帶回教會,也就更強化了教會對社區的參與。不單院牧事工投入更多,新移民的關懷也增強了,在崇拜之中,設立手語翻譯服務,為聽障人士打開福音之門。如今每次主日崇拜也有大約十多位失聰者參加,而教會亦有一組弟兄姊妹專門協助翻譯。九九年,傳道部分為內外兩部份,外部就是專注社區和院牧這些範疇。鄧牧師說︰「教會的事奉不應單止在教會內,更可以伸延到教會之外。以往比較強調學生工作,但如今要開闊更多渠道,院牧事工就可以合適不同氣質的人。」

由當初嘗試參與明愛醫院的院牧事工,到今日由教會的執事會主席擔起「深水埠區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又有一位姊妹成為明愛醫院院牧室的辦公室幹事,鄧牧師更是隨傳隨到的「超級義工」。只是他笑言,每一次去病榻施洗,那些人都是有「去」冇回。惟有最近一次,那一位受洗者,可以出院參加教會聚會,並且帶同他的家人一起參與,這不單叫鄧牧師喜出望外,弟兄姊妹也特別高興。但這並不是因為有「教會增長」,事實上,教會一直參與院牧事工,都不是為了教會增長,而是為了社會見證,但能夠分享這種歡樂,又怎能不從心裏感恩。

經過了多年的參與,鄧牧師親身體會到院牧事工對教會發展和健康很有幫助。他說︰「我們現在用一個很自然的心態去做,不把院牧事工當作一個特別事工。」正是這樣,教會才能做到把院牧事工當作份內事,而不是對某「機構」、某「事工」的支持。除了牧師和個別的弟兄姊妹支持之外,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按自身的條件去接受探病義工訓練,定期在經濟上支持院牧部,為了鼓勵弟兄姊妹奉獻,教會願意協助代轉。參與醫院的節期活動,已經做到常規化,普及化了。「由以往只有二、三十人參加聖誕節醫院報佳音,到今年有五十多六十人參加,明顯看見弟兄姊妹們在參與之中,感受到事奉的意義。」相信今年的聖誕節,明愛醫院又會聽到更暸亮的聖誕歌聲了。

紅色的火是烈火,能越燒越旺。鄧牧師總結他的經驗認為︰院牧事工不單可以成為社會見證,而且對培育信徒佈道(熱誠與技巧)十分有用。有一些在教會中找不到事奉角色的人(例如長者),他們若能參與醫院探訪,有助他們活出信仰。而學會了探病技巧知識,對照顧家人也有用,間接幫助了牧養工作。只要弟兄姊妹們裝備好了,就不用操心,他們會自動去做,又會引動其他人參加。

換言之,作為牧者的只是在這藍與白之中,加上一點火紅,教會就能夠變化出漫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