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有為──基督教宣道會德荃堂

年少有為──基督教宣道會德荃堂

 思澄 

聖經記載少年的耶穌「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的心,都一同增長。」(路二:25)這不單是任何一個基督徒成長的目標,亦應當是每一間教會發展的方向。

年紀輕輕的宣道會德荃堂,出自母會宣道會葵湧堂,至今只有九歲。九四年瓜瓜落地,九七年就自立行走,以獨立堂會加入了宣道會區聯會,算得上是快高長大。

「當初,只有三十多位青年,有尚在求學的,有剛剛畢業,有燕爾新婚的,在這個只有一千二百多呎的小地方,要開闢一個新家園。」隨隊植堂的范國光牧師,是教會的第一代同工。「如今一堂崇拜,有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人參加,會友中,五分之三是年輕夫婦,五分之二是青少年,年齡中位數是二十七、二十八之間。曾經考慮過用小組牧會模式,但發現傳道人的氣質性格並不適合,所以選用分齡牧養,不同年齡層分為不同牧區。如今已有十個團契式小組,教會也穩定增長。年底會加開一堂崇拜。並透過成長班的模式,也就是著重團契、牧養。增加一堂聚會之後,會實行一堂兩會,一是青年牧區,由同工決定發展和事工方向。因為荃灣區場地限制大,所以教會不積極擴堂,而增取時間換取空間。」娓娓道來,條理分明,范牧師雖然按立只有三年,卻給人「資深」的感覺。

談到在院牧事工上的參與,原來根深脈遠。「我們的母堂一直也有參與瑪葵院牧事工,當我們在荃灣設立新堂之後,由於就近仁濟醫院,而當時的院牧更是神學院的同門師妹,也就順理成章的加入了事工委員會。至於教會的參與,是一步一步按著教會的認識和力量,漸漸加多的。」由堂會事工到院牧事工,范牧師給人的感覺都是積極持重的。「由九六年開始,教會每年一、二月間,都會有院牧主日。教會的每一個團契或小組,每年最少也會到醫院兩次,參與院牧室的聚會或床邊佈道。以十個團契計算,每年就最少會去二十次。由教牧同工到弟兄姊妹,教會都鼓勵他們參加探訪義工訓練。」由參與成為事工委員,到安排院牧主日,推動會友參加醫院聚會、探訪、訓練,小小的德荃堂,在院牧事工的參與上,也可算得上是全面了。

能走到這一階段,當中可有經過艱難?或許這會是你我心中的疑問。范牧師也坦然承認,「當初其實也有困難。因為醫院探訪,不一定可以分享福音,這和弟兄姊妹的習慣和期望不一樣。但後來大家也有一些轉變,仁濟醫院容許多一點福音活動,而我們也多一些明白醫院關懷的技巧和要求,彼此間也配搭得更好了。」「透過院牧事工的參與,弟兄姊妹對人生、對人間的感覺也更真實。因為我們的弟兄姊妹大都年輕,沒有老至將至的體會,他們生活也比較好,不太明白窮困的艱難。但醫院關懷卻使他們有所體會,這是一個寶貴的成長功課,也是牧養的好機會。」醫院又何止是禾場,豈不也是一個一個牧場?聰明的牧者,懂得利用現實的環境,培育生命紮實的信徒。

踏出一步,更見海闊天空。范牧師坦白說:「以前,我們對社區的觀念很模糊,教友都是透過關係佈道而來,分散在東南西北,所以社區對教會的意義不大,我們也不關心社區。但參與了院牧事工之後,因為病人多是來自社區,出院後探訪跟進,就要入?上樓。這樣才對社區多了暸解。又因參與了院牧事工,與區內會合作多了,更因此成立了【愛鄰舍網絡】。對社區的參與建設也更關心了。以往,較著重外面的事工,如今反而更關心區內的需要。」教會是燈,豈不應當先照亮她所在的社區,然後再照亮社會。年少氣盛,常有好高鶩遠,沒想到只有九歲的德荃堂,卻能如此踏實老成,不以偏處一隅而自小。真是年少有為,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