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當自強

伊人當自強

 編輯室 

○三年十月一日的「主愛醫燃.祝福不變──醫療界基督徒彼此祝福大會」之後,各方面都希望建立一個「彼此祝福網絡」。藉此凝聚、挑旺、服侍。○四年開始,我們希望透視一下不同醫院的醫護團契和院牧之間的情況,希望有助織出這個祝福網絡。

今年正是伊利沙伯醫院(QE)開院四十週年,而院內的基督徒團契亦踏入三十七歲,院牧事工在QE開展,也有十五個年頭。剛剛在十五週年感恩會就職院牧事工總幹事的徐玉英姑娘,在QE服務了三十年,由學護開始就參與團契活動,亦是院牧事工的開拓者,對這裏基督徒的活動和歷史,一清二楚。

「六、七十年代,QE的福音工作很興旺,兒福、成福,每次都有過百人參加。但到了八十年代,大家進修多了,工作又忙,才漸漸走下坡。」徐玉英雖然有點感懷,但卻並不失望。「雖然團友的參與有點大不如前,但只要「攪惦」職員會,大家肯出力,事工仍是可以持續的。」真是一語中的,經驗之談。

院牧部的成立,本應帶來團契的支持,但卻出現了與想像的逆差。院牧部成立之後,團契反而釋微了。原因?或許是大家以為事工有了靠山,就給自己退路。「十多年前,我們已經和院牧部探討,兩者如何合作。我一直堅持,團契不可以失去自己的身份,院牧部不是替代團契,而是發展團契。因為院牧不可能「包」起整個醫院的福音和關顧的工作,院牧要牧養院內基督徒,裝備他們在工作崗位上事奉。」一直在兩者之間作橋樑的徐玉英,深深感受到團契和院牧之間的合作性與矛盾性。

因此,QE的院牧部一直重視對員工的牧養。院牧們都各有一份牧養名單,要定時聯絡關懷,相信這亦是QE一直能維持院內的事工和活動的原因之一。「我們不把「團契」作為一個形式、一個制度,我們看「團契」是院內基督徒的一個網絡。不論是細胞小組、查經小組,不論他們是否正式入團,我們都視為一份子,有活動就預他們一份。」這種「以愛扣緊」的方式,肯定比制度形式更能團結人,實在值得大家參考和學習。

「另外,團契透過職員會出來「攪野」,查經小組、細胞小組、祈禱會、培靈會、成福、兒福從不間斷。我們不要求參與太多,一個月一次總可以吧!有參與就有接觸,就可以建立關係。」原來人做成事工,事工亦可以造就人,兩者可以是二合為一的。能夠穩固團契職員會和院牧部,又可以持續的推行活動,相信是QE這個祝福網絡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