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只感性上的關懷

豈只感性上的關懷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在年初時邀請了鍾南山教授主講「非典的啟示」。雖然當日是農曆年廿八,不少人當天正值團年,更且是寒風細雨,但逸夫書院的大講堂仍是擠得滿滿。

鍾教授在「非典」一役廣為人識,原因是不單防治「非典」有功,更是他展示了一個知識份子和專業醫療工作者的擔當精神。這一點在今日的社會,特別是在中國的社會之中,特別難能可貴。

演講當日有一個會見傳媒和受訪的環節,《信報》在一月二十日把訪問刊出。標題是──鍾南山︰真正的醫德是解決問題。文中特別提到「他在冬天時,把聽診器捂暖了,再放到病人身上。」記者還刻意的說出,「這種小節大有形像塑造的空間。」然而,鍾教授卻以簡短的答案回覆了。「我以前俾人聽過很凍囉。真的,就是這麼簡單。」輕輕一筆,就寫出鍾教授對這些感性行為的讚譽,十分適可而止。記者隨著道出,鍾教授是一個理智多於感性的醫生,並套他的說話︰「我從來有個理念,對病人的醫療態度好,主要不是對病人關心同情。當然你對他的態度好,可以令病人配合你,但態度好不是目的,真正的醫德主要的體現是你為他解決問題。」

談罷這篇訪問,不由的仰俯沉思。如果「真正的醫德主要的體現是你為他解決問題。」作為院牧的,真正的院牧服務是甚麼呢?我們是否達到那個要求?是否向著那個方向去走?如果對病人態度好,改善他們的情緒,使他們感到舒服,只是「可以令病人配合你,但態度好不是目的。」那麼院牧服務的目的是甚麼?要做的是甚麼?

不少人都以為院牧服務只是一種感性的關懷,情緒的紓解。所以只要有「愛心」就足夠了。有一些人又以為院牧服務就等於醫院佈道,所以要有傳福音心志就能合適。其實這都是錯誤的理解院牧服務。鍾南山高明之處,就是他不在感性的問題上加以放大,因為他是真正明白一個醫者的角色和責任。

作為一位院牧服務的參與者,不論是一位院牧,或是一位探訪義工,其實他/她所要具備的條件,又豈止「有愛心」那麼簡單!因為整個「服務」當中,要涉及的範圍和需要的知識,實在相當廣泛,單單的感性接觸肯定不是院牧服務的主要目的。這裏,容我們再簡略地再看一看參與院牧服務的,應當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她應當是︰

  • * 一位具有同理心的聆聽者。
  • * 能夠幫助病人理清關於信仰的問題。
  • * 可以幫助病人處理罪疚感,使他體會得到被寬恕的自由,並能提供協助處理「罪行」所產生的問題。
  • * 幫助病者處理不公平的感受和沒有意義感等的負面情緒。
  • * 在需要時提供聖禮,以滿足病者的屬靈需要。
  • * 幫助病者積極而合理面對病情,協調病者與家屬的關係,或支援他們心靈的需要。
  • * 當病者離世,要對家屬給予哀傷輔導和協助喪葬的安排。
  • * 關心醫護員工的身、心、靈需要。
  • * 與醫護員工成為夥伴。

因此,真正的院牧服務,絕對不止於感性上的關懷,更需要有廣闊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寬厚的人格,深度的信仰。愛心,當然是不可少的,但沒有內涵的「愛心」並不能使人有太多的幫助。因為真正的院牧服務,是「全人關顧」,要解決的,是人最複雜、最艱難的問題。所以,我們特別邀請認為自己有愛心,思想清晰,為人成熟,信仰有深度的弟兄姊妹,投入這個事奉。正如投入醫生行列的人,都是社會中的尖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