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受訓作為CPE督導的體會

在本土受訓作為CPE督導的體會

 莫蕙芬 

執筆時,正從助理督導的位置退了下來,現仍需繼續撰寫督導理論文章。退下來,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反思這三年的督導經驗,從而整理自己的督導理論,也藉此整理自己的屬靈生命,讓上帝的話語,再次提醒自己。

成為先鋒者

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接受臨床牧關教育督導級訓練有三年的時間,可說是在那打素醫院接受CPE督導訓練的先鋒者。在這處境下,有新嘗試、新學習和新體會。在這種「新」的環境中,有無限的空間,從混亂中找出自己所想要學的東西,能審視自己成為督導的要求。在實踐中,體會生命的可貴,作為督導者,不單是教導他們如何去牧養,更重要是在這十五年的事奉歷程中,發現牧者本身的生命質素,影響受牧養者更深遠。

包紮心靈的傷口

在這三年的經驗中,我發現有些受訓者的心靈深處,似乎仍未體驗上帝對他所付出的無條件的愛。或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是勤勞的,在這勤勞背後有時是希望得到欣賞,甚至仍懷有以事奉得到上帝的愛和肯定。這種不自覺的需要,使他們的事奉失去自由和彈性,心靈亦受到許多的傷害,甚至他們心靈的傷口仍有待包紮。這使我深深反省到,作為牧者需要先包紮自己的心靈創傷,才能包紮別人的心靈傷口,牧者才能體會由揭開傷口以致得痊癒的過程中的掙扎和矛盾。

神學教育的延伸

自神學院畢業至今,已有十五年時間,在這期間,深深體會神學畢業後,常感到將神學院所學到的神學理論或理念,運用到現實場境的困難,而臨床牧關教育,就是在醫院的處境(或其他處境也可,如戒毒村、監獄、老人院等)中,挑戰作為牧者的,如何具體地將所學到的理念運用到充滿掙扎、恐懼和戰抖的活生生的人身上,讓他們能體會牧者將愛、盼望、信心、平安從上帝身上帶給他們。這樣,神學訓練不單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學習上帝的情懷和意念,以致能「道成肉身」地活現世上。

神學與行為科學的挑戰

接受督導訓練時,感到自己對行為科學的認識有限,學習整合神學與行為科學時,這是大挑戰。這使我醒悟到,在本港行為科學的訓練對許多的牧者來說是一門陌生的學問,要整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希望未來的牧者,能在行為科學的訓練多下苦功,這樣對人的認識和瞭解會更多,在神學的課題上的反省,將更見精彩。無論如何,臨床牧關的訓練在本港仍是在開始的的階段,相信往後的日子,將會越來越成熟。

教育模式的挑戰

臨床牧關教育課程的教育模式是「行動/反省/再行動」,這對許多習慣了在課堂上接受講員所講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模式,許多學員在這方面是一個很大的適應。因為關懷人的工夫,特別是語言的技巧上,是沒有一套標準的回應方法。許多時要按處境,和人際互動的情況作應變,因此關懷者的神學信念和屬靈生命的質素,與及他個人獨特的經歷和性格,和受關懷者的性格、處境是互相影響的。

因此,關懷人的過程是獨特的過程,是沒有標準化的過程,關懷人的能力是需要累積經驗。透過經驗,從而反省自己需要改良的地方,是技巧、態度、神學信念、假設、價值觀,或是個人的偏見等。究竟要在那一方面去改良,是需要在靜思中,坦誠地自問,才能找到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關懷者需要一顆彈性和開放的心懷,細心觀察和聆聽,才能接觸到活在痛苦中的心靈需要。因此,CPE的教育模式,給予香港的神學生或牧者是一大挑戰。因為,在那裏不再是尋找一套標準答案,而是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牧養模式,並從錯誤中或過程中學習,在這種想法下,牧者需要不斷追求進步,並反思自己的所言、所行和所想。

作為督導的期盼

身處在多變的香港,人類不斷的改變和演進,面對科技的發達和進步,人類內心世界的複雜,活在這處境中,是不會有一套標準的模式,學會了便能應付一切問題。在不斷的衝擊下,信仰的內容又如何才能影響他們,才能使他們成為一個與時並進的牧者或信徒,究竟那些是可以改變,那些是不可變的,這最終,只有靠上帝的智慧來引導及有待時間去驗證了。作為督導,也需要有一個不斷好學和求變的精神,才能成為一個有啟發性的督導。作為督導,心底更期望的是他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位受訓者,能按上帝所賜予給他的恩賜和才幹使別人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