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無憂

醫食無憂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今年的秋天真的是一個「多事之秋」。先是政府拋出了醫療改革建議,引來社會各界猛烈迴響,但當「烽煙」正起之際,忽然由國內傳來更使人緊張的消息。隨著四川豬鏈球菌而來的,是毒鰻、毒魚的發現。一時間,街市冷清,人心惶惶。

「病從口入」早已是先輩們從生活中悟出的道理,但是吃的誘惑實在太大,不論貧富貴賤,與口腹爭勝的,恐怕仍是敗的多,勝的少。因此,若要「食物安全」,除了要政府妥善監督檢查,生產者在種植、養殖、製造、運輸、售賣的要有專業和良心之外;我們作為購買者(並非只是消費者,也是食用者),只要費用是合理和能力所及,應選擇優質和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寧少勿濫。這樣,才可以加強對自己健康的保障,若然這樣的市民增多,相信市場自會作出調整,因為垃圾食物和有害食物失去市場,也就不會有人去生產它們了。

以上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只是知易行難。因此,培養一個簡樸的生活習慣,建立一種以生命為重,而非追求享受的價值觀,正是我們這些食物隨手可得的人,一種關乎智性、心性、靈性的操練。

除了食物,另一個關於健康的問題,也就是醫療改革。最近,兩位曾經活躍政界的人士,分別說出他們早在九三年和回歸後,已向政府提出要進行醫療改革。前衛生福利司黃錢其濂在新書《彩虹之城》指出,早在九三年醫管局成立之初,她已提出醫療融資建議。而前立法局議員朱幼麟則在《信報》撰文,指他也在回歸後即力倡政府進行醫療改革。因此,今日週一嶽局長的醫療改革建議,只是舊調新彈而已。

由於醫療改革是一項影響深遠的社會工程,既涉及政府的政策、社會資源應用、市民權益、醫療資源的分配,同時亦受醫療科技和藥物的發展的影響,每一項互相影響,又都不能簡單處理。但有一點卻是非常容易掌握,那就是公營醫療必需有所改革,否則難以為繼。

由於政府的醫療一向是「收費低廉,服務全面」,因此直接做成市民對公營醫療的依賴,間接則導致是對維護自己健康的忽視。如今要糾正過來,恐怕要花的時間,費的氣力,甚至不是一任的政府所能完成。

在整個醫療改革中,推行醫療融資以減輕公營醫療的負擔,也就是要市民為自己的健康(醫治)負更多的責任。這一點,我們並不反對,但我們需要監視醫療融資的方式和進度,融資後的管理和使用都得合宜,為醫療制度走向更健康的發展多付一份關心。

即使醫療融資的問題解決了,但按現在的香港人均年齡計算(男79,女81),老、弱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醫療費用將會成為不少人的一度難關。而醫療技術的革新,更會帶來治療延長和費用增加的可能。但我們並非從負面去看人的長壽和醫療科技的發展,只是對於因為長壽和治療技術所引申出來的問題,卻必需有心理準備和回應。

其實大多數年長病人所需要的,醫院或醫療人員亦難以滿足他們,就如生活護理、社交照顧、心靈關懷,這些「服務」對病人而言,其實也是治療的一部份,但卻是醫院難以提供,亦不可能完全以金錢聘用足夠人手去解決。

因此,醫療改革若真是以病人為本,發展社區和家居的支援網絡,利用和發展社會資源,將是必然的選擇。醫管局如何鼓勵和協助更多團體關顧病人(院牧必在其中),讓病人可以在醫院之中,甚至是離院以後,仍然得到關愛,亦應從詳計議。

生命和生活的問題,財富能解決的,往往只是其中部份;我們若要醫食無憂,除了自身謹慎節制之外,互相扶持,同樣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