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故納新─大埔浸信會

守故納新─大埔浸信會

採寫:梁婉琴

大埔浸信會(埔浸)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六年,教會座落於大埔墟鄉事會坊,是區內的「老」教會。隨著近年大埔新市鎮的迅速發展,教會人數亦不斷增加,○二年教會更購入了附近整幢六層高的商業大廈,作為教育樓,以配合教會的事工和外展服務。

現時埔浸的成人會眾約有一千四百人,少年及兒童則有二百多人,因此在牧養和行政上都有很大量的工作。「我們的同工接近三十人,包括十五位傳道牧者和十二位行政同工。」堂主任陳志強牧師介紹現時埔浸事奉團隊的陣容,並表示目前的牧養比例尚算理想,但教會仍會按需要增加同工人手。

埔浸在主堂以外,另有四間分堂,其中三間在大埔區,一間在天水圍。埔浸和其中三間分堂都設有幼稚園服務,陳牧師指辦學正是埔浸的開基策略。「埔浸母堂開辦幼稚園至今已有四十八年,曾培育過不少坊眾的子女,更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福音。我們有兩位執事正是從前就讀過埔浸幼稚園的呢!」埔浸把母堂的辦學經驗應用於其他三間分堂,並以幼稚園為據點,開設福音基址。「幼稚園和教會當然是分開運作,但我們有宗教主任,所以課堂上會教導聖經科,此外亦有開設家長團契。宗教主任更會在主日到教會協助帶領聚會,如主日學和兒童崇拜等。他們亦會透過佈道會接觸家長,並邀請有興趣認識信仰的家長到教會聚會。」

兩年前,埔浸為每間幼稚園引入「一校一社工」計劃。陳牧師指出這項嶄新服務所帶來的果效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都會質疑幼稚園學生是否需要社工服務,但以我們的觀察卻認為實在有這個需要,因為我們發現有不少學生都有家庭和管教的問題。此外,部份小朋友也有情緒和學習障礙等問題,若能及早發現和提供協助,就不用上小學後才去解決;特別是一些家庭危機,如能盡早處理必定可以減少對小朋友身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除了輔導服務,駐校社工亦會舉辦不同的講座和活動,從而教育家長。」埔浸的辦學理念不僅在於學校教育,更照顧到學生的家人培育,實在難得。

除了幼稚園之外,埔浸更善用他們的教育樓去接觸社群。「教育樓四樓是社會服務中心,在○三年開始運作。那裏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兒童興趣班、親子活動和家長教育等。若將來有更多經費,我們會進一步拓展服務範圍。」此外,教育樓地下亦開設了兩間商店,分別是欣悅天地和欣悅坊。兩間商舖都以非信徒為對象,前者以售賣親子和教育玩具為主,後者則以康體用品為主。「教會要接觸區內更多坊眾,就不能只服侍基督徒,所以我們善用地舖之利,以零售商的形式,見證基督,打開另一個福音的渠道。」「老」教會給人的感覺就是保守,但埔浸卻是十分有創新精神。

由幼稚園一校一社工,到開設社服中心,甚而經營商舖,埔浸在在顯示了為承擔社區而勇於開創的精神。至於教會本身的形態和模式,又是否同樣會隨著時代的轉變而有所突破?「雖然現在有很多不同的浪潮,如標竿導向、小組化教會或敬拜更新等,但埔浸仍然奉行傳統模式。我們仍然維持主日學、團契和傳統敬拜等;但我們也並非一成不變,特別當社區本身也不斷在變,我們所吸納的群體和相應的事工也會有所不同。然而,總的來說,改變還是要視乎需要和按部就班,更不可因改變而引至事工失衡。」視乎需要,按部就班,不可因改變而引至事工失衡,這似乎是保守,但卻是一個成功教會必具的態度。

埔浸多年來都有參與醫院服侍,足可證明她對區內需要的承擔與實踐。「記得九八年大埔醫院剛開院,行政高層希望為院內病人提供心靈關顧服務,主動接觸區內教牧,並透過大埔區教牧同工會分享了希望在醫院有院牧服務。埔浸即時作出回應及支持,並協助成立了院牧事工委員會。」羅桂香傳道憶述大埔醫院院牧服務的起步過程。她正是埔浸專責醫院牧關事工的同工。

由九八年起埔浸一直參與院牧事工,除了經濟上的支持之外,更發展義工隊定期探訪病人和協助聚會。「近年,我們更開放教會,免費提供場地給院牧室舉辦公開訓練講座,讓區內有心接受義工裝備的弟兄姊妹參加訓練。由於訓練在埔浸舉行,教會的弟兄姊妹都十分踴躍,參加的人數也相當理想。」 作為這區主要的教會,埔浸的支持對大埔區的院牧服務十分重要。

對於院牧服侍所帶來的影響,羅傳道有這樣的體會。「有不少病人信主後都來埔浸聚會,他們親身經歷過病人的孤單和無望,所以當成為信徒後,不少又當上探訪義工,到醫院關心病人,這豈不是雙重的祝福?教會不但多了一位成員,更同時多了一位義工。這也正是醫院服侍生生不息的動力。」能夠融入社區、服侍人群,並且持之以恆,埔浸多年來在區內承擔使命,服務社群,確實是一間為主發光發熱的教會。

陳志強牧師(右)、羅桂香傳道(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