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上到山下——深水埗崇真堂

從山上到山下——深水埗崇真堂

崇真會由瑞士巴色會創立,在香港已有接近一百六十年歷史,深水埗崇真堂(深崇)正是其中一間早期創立的堂會,至今已超過了一個世紀,明年更將踏入一百十一週年。教會一直坐落於深水埠,現址原為巴色會總部,於一九八九年重建後,一直成為教會會址。

由於巴色會早期以客家人群體為宣教對象,深崇成立初期都是純以客家話舉行崇拜。後來有越來越多廣東話人士前來聚會,教會為了配合需要,曾採用即時傳譯,亦試過有客家語和廣東話兩堂崇拜。隨著教會的發展和會眾的需要,自八九年新堂啟用後,深崇已全面改用廣東話崇拜。

深崇一直秉承著崇真會的辦學傳統,母堂和分堂現時共有四間屬校,包括幼稚園、小學和中學,而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位於深崇旁邊的崇真小學。教會目前的成人會眾有四百多人,老、中、青的比例都相當平均。負責接待我們的文子安牧師指近年教會整體都有所增長,而其中發展得最迅速的就是兒童事工。「其實我們一直都有校園福音工作,但過往都是主要由學校的宗教主任負責,教會的參與是較少的。近年我們重新制定策略,並主動投放傳道同工,參與其中。」在新策略下,教會負責的層面十分廣泛,由學生團契到家長小組,以至學校的宗教活動和聚會都有教牧參與。「今年我們更會與老師一起家訪一年級的學生家長,認識他們和表達教會的關心。」教會現時的兒童崇拜人數已增至近一百人,文牧師指除了量方面有增長外,事工的質素也會提升,包括崇拜的模式和使用的教材等。

除了兒童外,近年教會的職青人數也增長得特別快,團契平均有六、七十人,高峰期更有百多人聚會。「我們鼓勵弟兄姊妹多關心身邊的同事,建立起朋友的關係,繼而邀請他們參加教會聚會,我們稱之為『關係佈道法』。」為了吸納新朋友,團契也調校了聚會的內容。「傳統的週會不太適合非信徒,所以我們加插了更多生活化的專題,而且嘗試不同形式的福音晚會,包括話劇、唱歌、舞蹈等,這些聚會都吸引了不少新朋友,而且他們都願意繼續參加團契。

要有事奉的動力,必需有生命的素質和適切的裝備。深崇近年加強了主日學訓練,並且注入一些新元素。「除了基本的聖經教導外,我們也有一些生活化的信仰課題,包括倫理、領袖和職場等;當然還有少不了的事奉裝備,如佈道和陪談訓練。我們希望透過不同的訓練和裝備,讓弟兄姊妹把信仰落實於生活之中,並且去到未信的人群當中。

教會事工能夠有明顯的更新和突破,文牧師認為有兩個主要關鍵。「教會必需採取主動,我們不能等人來,而是要『去』,所以我們要去到學校、去到職場,尋找未認識神的人。其次,我們要同心的『去』,就是要全民皆兵,不論是教牧和弟兄姊妹,都要齊心努力。沒有付出,何來會有收穫?不去撒網,又如何能夠為主得人?

文牧師一再強調教會要「去」,其中當然少不了要進到社區去。「教會與社區的關係仍然很疏離,可能是與我們坐落於山上有關。」但文牧師指深崇數年前已不斷構思如何突破地理上的限制,讓教會能走到山下,接觸區內人士。「我們已有落實的計劃,就是把位於黃竹街的教會舊址作為社區服務之用,並將於明年五月啟用,作為慶祝立會一百一十週年的其中一個感恩活動。」社區中心的面積約有四千呎,服侍對像將包括婦女、學童、長者和男士四大類別,「我們會因應他們的興趣和需要,提供合適的服務和活動,與他們建立關係,繼而與他們分享福音。

雖然深崇將投放更多資源開展未來的社區服務,但對於一直以來支持的院牧服務,仍會繼續承擔,並且期望更上層樓。「深崇多年來都是院牧事委教會之一,我上任後更成為教會代表,經常參與會議,與院牧同工接觸,瞭解和討論事工的發展。教會另外一位代表正是明愛醫院的醫生,他在推動事工上十分積極,實在令我欣賞。」原來文牧師在蒙召前因工作的原故,也經常出入醫院,對於醫院的文化和病人的需要也有一定的認識。他更接受過臨床牧關訓練,並在醫院當過實習院牧。「但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一些親身的經歷,包括當年父親在醫院離世和自己因病住院的經驗,我都深深體會到病人和家屬的內心感受,所以我絕對認同教會需要參與醫院服侍,讓病人可透過我們具體的行動,領會主耶穌的愛與關懷。」隨著醫院的警示除下,文牧師期望教會的弟兄姊妹能夠重投義工行列,並且有更多區內的教會能加入醫院服侍,一起進入社群、服侍有需要的人,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左起:羅杰才牧師、文子安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