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聲牧語:明天會變好

慈聲牧語:明天會變好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回歸十年,中港兩地的政府都希望藉此慶祝一番。但政治的現實,卻令為政者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安排,因為一旦拿捏不準,無論是過份的舖張喜慶,或是太過的低調消沉,都會引來社會的反應。

從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的角度而言,香港擺脫殖民地統治,而且能夠在回歸後最關鍵的十年,保持了平穩和繁榮,這的確是值得為政者和每一位中國人感到自豪和高興的事。

但從香港社會的政治和民生角度而言,回歸十年,不論是較為涉近政治的言論自由、法治精神、選舉制度;或是關係民生的教育、醫療、交通、房屋、就業,和九七前相比,即使是沒有退步,亦難以言進。因此,即使政府方面大力宣揚,甚麼豪宅樓價達到四萬多元一平方呎,股票市場成交千億,仍然打不消數以萬計的人要在七一上街遊行的決心。這又怎能不教中港兩地的為政者憂心。

作為一個公民,對社會事務關心是應有之義。但由於自己的工作在醫院牧關方面,因此視線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向,更多會放在和醫療環境相關的範圍。

臨近七一,被認為是政府智囊的智經研究中心,公佈了醫療融資方案,數以千計的醫生組成抗議大軍,爭取合理薪酬待遇,接踵而來的,是爆出多番的醫療失誤事故。一時間,醫療、醫院、醫生的問題馬上聚焦,成了輿論的熱點,但又迅速降溫。個人的分析,由於涉及醫療的問題,是一個相當複雜和敏感的事情。而在醫療組織中的參與者,無論是屬於政府的、醫管局的,或是醫生們,他們都是習慣在建制中,以理性方式解決問題。因此公開抗議和對質,只會是偶發性,或是策略性的事情。但矛盾和問題已經到了要「公開對決」的狀況,亦足以令人擔憂。更值得思想的,是矛盾平息了,醫療的問題就能解決嗎?醫療的環境就會因而改善嗎?

最近,中大醫學院的前院長鍾尚志醫生,接受香港電台《十年人和事》的訪問。他認為十年來,香港的醫療水平和技術明顯的進步不少,但醫療卻愈來愈商業化,醫生與病人之間,愈來愈只有交易的關係。他更指出香港醫療中潛在最大的危機,是醫療愈來愈商業化。病人到醫院,變得像到超級市場買東西一樣。這樣的情況,其實對醫院、醫生和病人都不好,但最受害的,仍是病人。

鍾醫生曾為中大醫學院的院長,對於醫療環境內所存在的問題,當然會比一般人更加清楚,更知道那些是可能改善,那些是難以改變。因此他在訪問中,多多少少流露了一些期盼與無奈。但他既然不是一個隨流的人,當然也不會是一個消極份子。沙士之後,他離開了給他安穩的環境,放下了優厚的待遇,同時也放下可以影響醫學生的院長身份,隻身遠赴新畿內亞行醫,又寫出《刀下留人》。

我不知道這一切只是鍾醫生的個人志趣,還是他有意另闢蹊徑去「教導」醫學生,甚至希望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去「醫治」這個日漸不再以人為本的醫療環境。但無論鍾醫生是有心或是無意,他所做的,已經為這個愈來愈商業化的醫療環境,作出提壼灌頂,施針落藥的作用。如果有一日這些影響達到了範式轉移的效果,扭轉這個愈來愈商業化的勢態,那麼醫療真正的目的和作用,就能實現。我們的生命也就更有保障和更受尊重了。

特首曾蔭權期許未來十年,會是更璀璨的十年。作為一個小市民,當然不敢期許甚麼。但是希望我們的社會和醫院,有更多的人情,更多的關愛,不會是太過份、太奢望吧!如果我們希望明天會變好,那唯一的方法,就是明天我們要做得比今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