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歷史?

我們在寫歷史?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文章的標題一般都不會有標點符號。如果在文章的標題上特別加上一個問號,往往就是表示要從反面的方向著筆,也就是批判的角度。但本文並非要批判,加上問號,只是想引發大家思考,我們是在寫歷史?是還是不是?怎樣寫?

其實,這個題目也不是我定的。這是抄引台灣的林治平教授在〈自西徂東─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林治平教授以〔我們在寫歷史〕為題,論述馬禮遜牧師的宣教事工如何影響歷史和改寫歷史。在中國走出封建帝制和迷信落後的過程中,自馬禮遜開始的基督教在華宣教運動,無疑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無論是在提倡女子天足,鼓勵現代化教育,引入西方醫療,甚至啟蒙民主思想,這一切都和二百年前開始的宣教事工息息相關。

二百年前,中國既沒有基督徒,也沒有教會,甚至沒有中文聖經、聖詩。馬禮遜牧師就在這樣甚麼也沒有的情況下,只有憑著對上帝和聖道的信心,先學會中文,然後把聖經翻譯成中文,又翻譯聖詩。之後創辦英華書院,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知識水平,又培訓華人信徒作傳道人。馬禮遜深覺福音必需本地化,也就是必需讓中國人明白並且不排斥福音。他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為福音在中國寫出了歷史的首章。

歷史曾經是明日,明日也會成為歷史。但歷史不會記住每一天,每一個人,除非那一天曾經發生過特別的事情,除非那一個人曾經在歷史上留下足跡。今天我們以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為題作紀念,但所紀念的肯定不會只有馬禮遜牧師一人。我們紀念的,是這二百年來為中國福音事工寫下歷史的所有人。或許有些人的名字我們並不認識,但我們相信,他們在上帝的心中並不陌生,他們也是寫歷史的人。如果我們如林治平教授所說:「我們在寫歷史。」明天我們也會成為被紀念的對象。

馬禮遜來華二百年,今年不少教會和機構皆有紀念活動,並且再次探討今日福音與中國的問題。這觸發了我們思想院牧服務、全人關顧的理念,不正是和福音息息相關嗎?甚至說是一種福音的表述,也是恰當的。但這和今日中國又有何相關呢?

今日中國的教會強調三自─自立、自傳、自養。但傳道方面卻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在公共媒體、場所、學校等地方,都不可傳道。在三自的原則之下,傳道的責任和權利亦是由中國的教會和基督徒擁有,像馬禮遜那樣興建教堂、辦學、出版刊物的方式,已成了過去的歷史。如果要寫將來的歷史,必需從另處著筆。

從福音的傳播而言,學校無疑是一個最有效的地方,這也是由馬禮遜到現在教會一直最重視的地方。但這在中國而言,學校卻是一個最受政府設防和限制傳福音的地方。因此可以說,透過辦學傳道是不通之路。

除學校以外,醫院相信就是另一個最有效的地方。事實上,福音和醫療亦常連在一起。在今日中國,醫療是社會大難題之一,這並不單只是醫療水平和醫院設備和藥物的問題,其中更關鍵的,是醫療人員對人的生命價值觀,這絕對決定了他們的醫療態度,也決定了醫療質素。

我們相信,要重構人生命的價值,最終必須返回人是被上帝所創造這個命題之上。這正是福音的起點,也是院牧服務、全人關顧的立足點。因此我們相信,要在今日的中國說明福音的真實和好處,其中一條可通之路,就是透過全人關顧,呈現福音的真活性,藉此重構醫院對人生命價值的工程,讓中國人明白福音的真實和價值。試叩中國牧關門,這正是我們所期望和嘗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