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的逃避與督導的處理

學員的逃避與督導的處理

 湯新南姑娘 臨床牧關教育訓練督導/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臨床牧關教育訓練所以受歡迎,其中一個因素,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就是小組或個別的指導(supervision)學習。在小組討論環節中,學員提交功課,預備接受督導及同儕的回饋(批判),過程當然並不好受,即使理性上知道各人的動機為學習而已。個別督導方面,雖然是學員的時間,他可以自定討論的議題,但學員若欠缺自主(self-directive) 能力,或對自己的問題不夠敏銳,就會顯得有點迷惘,不知道如何打發這段單獨與督導會面的一小時。本人想起多年前曾經閱讀過一篇有關逃避指導的文章,作者的體驗本人頗有同感,文中提及二十種方式,但由於篇幅所限,本人在此只選取十種方式作回應。在此與各位臨床牧關教育的督導、學員及將會報讀本課程的同道分享。
(由於一般將Supervision譯作督導,Supervisor又譯作督導,為免混淆,本人在此將Supervision譯作指導(動詞),Supervisor譯作督導(名詞)。)

一. 對於臨床牧關教育是甚麼及學習契約應包含甚麼裝作混亂

督導基本上是位樂於助人者。若看見學員有感混亂,督導就必然會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督導亦期望學員有所得益,於是自然地傾向幫助學員定出他們的學習目標,因此他所要學習的就會清晰而效果又可以量度。

* 幫助學員定立學習目標固然是督導的責任,但督導急於為學員解決問題,容易做成學員的依賴;因此,臨床牧關教育中督導的指導方式傾向催化(facilitate)及激勵(stimulate)學員的思考。

二. 對於逐字報告的需要裝作混亂

最容易對逐字報告的需要有偏差的看法,就是逐字報告只適用於教牧關懷與輔導課程,而回饋也不是很有幫助。這會令督導與學員產生無謂之爭,然後督導就會理直氣壯地說:「我必需要有評估你工作的根據,若你不交逐字報告,我如何能評估。」究竟這是誰的問題?

* 逐字報告可以說是最困難的一份功課,學員在課堂提交報告時,會被督導及同儕逐句批判,因此許多學員都會感到遍體鱗傷,對它既愛又恨,但逐字報告可以說是最能幫助學員檢視其牧關溝通技巧的功課。

三. 認為逐字報告是沒有用的,因為記不了全部的對話內容

這種逃避被批判的方式,相信每一位督導都已聽過。自從指導第一個學員開始,督導會告訴學員無論對話是否重複,也不會有任何分別,最重要是學員對於所聽所講的領悟。事實上,爭論是否要交逐字報告是少事,但卻會引發出能否帶錄音機到病房可能性的討論。這甚至會用去30至40分鐘討論有關病人的私隱問題,結果就是失去了許多指導時段。

* 這顯示有些學員因懼怕被批判,就會將焦點有意無意地扯到別的話題上作討論。無可厚非,有些引發的問題是值得討論的,但要另找適當時間,以免慣性地錯失應有的學習。

四. 無法預先遞交逐字報告,就在個別指導時段遞交

這方法是要學員達到準時交功課的目的。否則督導需要花時間即時閱讀及給予適切的評語,這樣最少花上10分鐘,若另外30分鐘用以澄清,再加10分鐘讓學員補充漏掉的資料,剩餘10分鐘可能就用來談及沒有準時交逐字報告的原因。

*學員及督導可以用個別指導時段,藉著某份逐字報告討論學員的牧養關懷及溝通技巧,但督導必須預先閱讀,否則學員養成遲交的借口,也狹隘了個別指導時段要討論的課題。

五. 不知道課題要在小組或個別指導時討論

督導要小心處理。無論決定學員提出的課題該在小組或個別指導時討論,學員也不能有太多意見。記著,督導應該有很好的記憶,記得學員的故事,故需要技巧地問學員有沒有課題需要在小組時處理。無論如何,這引發出甚麼事情該在個別指導時提出,甚麼事情該在小組時提出的問題。在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這也是個好方法去發現督導對課題的期望。

*學員有時在小組會保持緘默,不將個人的問題提出,他也許對組員未有足夠的信任。若督導容許他的緘默成為習以為常,他的學習便沒有同儕的參與,小組也不能發揮其功能。

六. 學員要求保守秘密,卻又提到不信任

對督導而言真是兩難,他無法避免「不信任」被強化。若督導表明學員與督導之間的關係是機密的,學員對其他人的不信任就會強化;相反,若督導表明學員與督導之間的關係不是機密的,學員對督導的不信任就會強化。學員令督導處於石頭與硬地之間。唯一方法是犧牲一棋子以達目的,讓學員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向前進的機會,也是時候要前進、等候、觀望,及享受。

* 這情況多在期中評估前出現,由於組員的信任感還不很強烈;另一因素令學員及督導猶疑的是某些課題確是很私隱的,有無必要開放?要開放多少?本人認為若學員所困擾的,對他事奉有一定的影響,就必需鼓勵他利用小組幫助他看清問題,因為臨床牧關教育中學習不是單單個別學員與督導兩人的責任,而是小組共同要承擔的責任。

七. 學員問“如何”的問題。你如何處理…?你如何牧養…?

有時難以區分該些問題是正常的需要或是想逃避冒險及責任。學員越多表現出無助、沮喪、混亂及問Ws. (誰、甚麼、何處、何時、為何),督導就越難逃避「如何」的問題。督導需要分清甚麼是正常的需要及甚麼是逃避冒險。若督導只顧解答“如何” 的問題,學員可能會立刻離場及證明督導是錯的,然後說:「看!你不是十分醒目。」

* 當然,督導並非全知全能者,臨床牧關教育著重的是討論的過程,而非解答問題,督導並不是knowledge banker。若忙於解答問題,就不能引導學員思考問題;況且,有些學員並非真有疑難需要解答,只是想測試督導的回應。

八. 指導時間遲到,歸咎於探訪病人不能離開

督導要注意學員,這招不能常用,否則「共依存」的問題會成為焦點。這情況若學員在期中及期末出現一次倒是不錯,可以顯示出學員對事奉的投入,我們也為此而參加這課程。第一次,學員可能得到督導的讚賞,但經常發生必然是一個問題。

* 這點有時也可能是督導的陷阱,學員知道督導的期望,便利用探病而逃避個別指導時間。

九. 剛探完一個棘手的病人,看督導能否做得更好

匆忙且帶著麻煩來見督導。這種緊急性令督導提高警覺,想到他要被關懷。學員所提的個案沒有記錄的文件,督導沒有機會遲延及檢視整個過程。事實上,督導發現自己與學員落在同一焦急的處境。現在督導像是被槍指著,學員就要看督導如何發揮其功能。可能督導未必做得比學員更好,學員就會說:「若督導不能做得比我更好,他如何能認為他能指導我?」學員好大喜功的自我,除非……。

* 這情況的確考驗督導的應變能力,既要關懷這學員,又要立刻回應他的挑戰。本人認為先請學員簡述個案及他的處理手法,欣賞他所做的,然後一起討論困難的地方。切勿做輔導,也不要單一解決他的問題,這不是臨床牧關教育中督導的角色。

十. 請督導分享一些有關他自己的事,會令學員更自然地分享

督導往往喜歡講論事情多於分享有關自己的事。學員可能沒有甚麼興趣分享自己的事,他因此認為自己也不一定要分享有關他自己的事。其實就算督導不談論自己,焦點也可以談論該學員想知道有關督導事情的背後原因。再次強調,學員不一定要分享自己的事,只要談論個案,也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 院牧是否需要向病人分享自己的事,似乎沒有一個定案,督導對於學員也同一道理。本人認為若某種經驗類似而能造就對方的,未嘗不是一個建立信任的渠道,當然要小心,切勿倒轉角色。

備註:

  1. 譯自MARCH/APRIL 1994—ACPE News
  2. *代表本人從華人督導經驗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