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樂城區醫院

獅子山下--樂城區醫院

 編輯室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港台播出一系列《獅子山下》,加上歌星羅文的一首金曲,獅子山已成為香港的精神地標,代表了堅毅、拚搏、關愛、互助。在獅子山下有老虎巖(今稱樂富)、九龍城。雖是龍、獅、虎俱在,但卻是市區中相對較寧靜的地方。

在這一區有五間醫院,分別是浸信會醫院、播道醫院、聖德勒撒醫院(又稱法國醫院),這都是私家醫院。另有佛教醫院和眼科醫院,而有基督教院牧服務的,是浸信會醫院、播道醫院和佛教醫院。至於眼科醫院,因為沒有住院服務,所以院牧服務仍未有展開。但樂城區(樂富、九龍城)的院牧亦有在該院與一些基督徒員工有定期聚會,更期望有機會服侍眼科醫院的病人。

在有基督教院牧服務的三間醫院中,因為其中兩間(浸會、播道)都有基督教背景,而且都是私家醫院,所以在當中有院牧服務是順理成章的。浸會醫院由於院舍規模較大,加上近年銳意發展,已成為九龍區私家醫院之首。由於浸信會非常重視傳福音,所以浸會醫院一直有駐院院牧,但至80年代開始,院牧的角色就更多著重心靈關顧,並在傳福音與心靈關顧兩者之間兼顧發展。

在1986年,浸會醫院聘請了台灣馬偕醫院的解英忠牧師為主任院牧並於1987年開辦首屆CPE課程,90年聘請美國臨床牧關教育協會(ACPE)資深督導來港授課,95年更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簽署協議,CPE訓練逐步發展。到了2002年,從美國學成回港的華籍CPE督導盧惠銓牧師承接了督導的責任,致力發展融合中西文化,具國際水平的CPE課程,浸會的CPE已得到院牧界和教會界的認同。如今更開辦督導訓練課程,為香港的院牧人材締造更多機會。由於浸會的院牧經費得到醫院的全力支持,所以在聘任人手上,可說是全港最充裕的。因此,每一位入院的人(不一定是病人,因為浸會的產科十分著名),都不會缺乏院牧的關顧。

相對於浸會,播道醫院的規模無疑比較小,只有45張病床。但麻雀雖小,亦五臟俱全。播道醫院同樣重視全人醫治,小小的醫院也有2位駐院院牧,為每一位住院病人提供心靈關顧亦是播道醫院的目標。

基督教的私家醫院,無論在資源和行政上的支持,肯定會比公立醫院好。但由於私家醫院病人所要求的權利,相對比公立醫院的病人為高,所以院牧在提供服務時亦要更小心謹慎,而病人的要求亦相對更高。因此,我們對私家醫院的支持,或許重點不在經濟上,而是禱告上。若然有親友入住醫院的話,最好就是主動轉介院牧,因為院牧若有親友的轉介,可以大大縮短院牧與病人的距離。

至於佛教醫院,這一直是基督教院牧服務所關心的地方。但因為這醫院由佛教主辦,所以基督教的院牧亦要特別謹慎行止。其實自90年代開始,已嘗試在九龍城區組織院牧事工委員會,但一直未有駐院院牧,至2000年,院牧聯會主動先聘請李福慈牧師,在佛教醫院提供院牧服務,並接觸區內教會,以期取得樂城區教會的參與。經歷兩年,最後得到九龍城和樂富區教會的支持,成立了「基督教樂城院牧事工」,並以為佛教醫院提供院牧服務為首要目標。因為佛教醫院的病人中,接近生命末期的相對比較多,所以對院牧服務的需求亦比較大。

雖然至今服務佛教醫院的院牧仍不能如其他公營醫院的院牧,有醫院提供的辦公地方,配帶由院方所給予的證件。但由於院牧出現在醫院已有不短日子,故不少的職員亦知道有院牧的存在,並且在不影響他們工作情況下,亦會讓院牧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探訪病人。

由於佛教醫院具有一定的信仰特色,這一點我們是不能不承認和不能不尊重的。故此,在佛教醫院的院牧服務,由個別有經驗的院牧負責,比以著重義工進行,更為合宜;而與教會合作的聚會,或床邊佈道,基督教的宗教節日活動等等,要非常小心謹慎,免得引起尷尬矛盾。

所以區內教會或基督徒,對樂城區院牧服務最好的支持,相信是幫助他有足夠的院牧,使院牧有機會以實際的果效讓醫院建立信任。那麼即使是佛教醫院,亦可以像其他醫院一樣,讓本於聖經理念的心靈關顧能夠流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