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的基本 人格理論與臨床牧關訓練

馬斯洛的基本 人格理論與臨床牧關訓練

 許配靈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遠臨床牧關教育督導候選人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人能勇於面對,有人就消沉退縮,因此逆境能塑造人的性格。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需求是一種欠缺的狀態,當個人的需要未獲滿足,便會產生動機作出一些行為,來彌補這個欠缺。他認為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從較低到較高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筆者嘗試引用他的需求理論來看一個人的人格發展。

第一個層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指個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包括食、衣、住及性等的滿足,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必須滿足這類需求。因此當人面對經濟困難的憂慮時,人能夠咬實牙根捱下去,亦能把人磨鍊得刻苦能幹,能屈能伸;但若當人的生理需求未滿足,人的思考能力和道德觀明顯會變得脆弱,因為人自己能否活下去都成問題時,對其他的需要就沒有動力。

第二個層次「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當中包括對個人身心、情感、信任上感到舒服和受保護,其次生活穩定與工作的基本保障等。他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當安全感缺乏時,人會感到受威脅,變得緊張、徬徨不安、甚至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惡」的。因此一個安全成長環境是產生學習動機最重要的條件。如果成長環境中欠缺安全感,人會感覺十分不愉快。

第三個層次「情感與歸屬感需求」(needs of love, affection and belongingness)

這一層次與前兩層次是截然不同的。這層次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人的精神,導致高度缺乏勤奮效率、低生產力、對工作不滿及情緒低落。在成長的環境中,「愛與歸屬」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滿足的重點則是家庭中的愛護、團隊的歸屬感、擺脫孤獨、重視人彼此之間的情誼,能建立溫馨和諧的人際關係是重要的。因此當人在社交需求缺乏的時候,人因為沒有感受到身邊的關懷,而會傾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活在這世界上。

第四個層次「尊重需求」(needs for esteem)

「尊重」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受他們,並認為他們有能力和勝任工作,這是由於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若然人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感到沮喪。如果別人給予的認同與尊重不是實至名歸的話,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當尊重需求缺乏時,人變得很愛面子,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因此人在成長中能否有自我的價值感,也在乎人能否得到應有的尊重。

第五個層次「自我實現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根據馬斯洛的定義,「自我實現」是指人能夠實現自己的潛能和才幹,達成他的「使命」(或作呼召、命運、預定的終點、或天職)。」此外,當人的內在所有力量被觸發時,人能承受別人的反對,對自己更有把握,接受自己和他人,而解決問題能力會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時,他稱這種狀態為「顛峰經歷」。在此階段,若然人過分關注自我實現的需求之滿足時,又會導致他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但當自我實現需求缺乏時,人會覺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虛感覺推動著,以致他極要充實自己,好讓自己沒有白活在這世界上。

督導學員的例子

學員參加臨床牧關教育課程,基本上不是為第一個層次的生理需求,而是由第二個層次的安全需求開始。當小組給予他安全感時,他會願意投入參與和開放自己的需要和見解,因為他會感到信任和受保護,以致各成員能貢獻自己所長,甚至消除當中不必要的芥蒂。當學員彼此之間有一段時間相處,那時他們就進入第三層次情感與歸屬感需求的階段,在愛人與被愛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時,學員會重視他們彼此之間的情誼,因為他們擁有存在的位置,感到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使他們更投入參與在學習上。除此之外,第四個層次尊重需求也是同樣的重要,因為在小組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學員少不免會面對在學習上的批判、澄清和對質的時候,因此學員會期望自己能被人認可和得到應有尊重的需要,使學習上不感到自己是被針對。而第五個層次自我實現需求,更是學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之階段,亦是臨床牧關教育課程裏最具成效的階段,當中包括學員對自己在小組存在的價值感,以致他帶有使命地想協助他人達到自我實現的機會之需求,因為這階段學員追求的可能是利他和自我超越為他個人的學習目標,而最重要的是在這階段學員的努力追求、期望自己做得好,為的不是討好別人,而是期望超越自己,為了比昨天認識自己而努力,這亦是自我實現的一部份。

因此人若要得真正的滿足並不能夠靠擁有外在的條件,因為有一天,人會因失去而恐懼。保羅在腓立比書4:11-13說道「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甚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時隨在!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人格的扭曲有時是因為需求缺乏而產生,但正如先前所說,缺乏也可能激起人有創造的動機,這確實很視乎人如何去選擇。因此督導的責任是要幫助學員瞭解自己人格的發展歷程,使他們明白自己的需要,如何影響他們的自我和人際關係,讓他們擁有更健康的生命。

參考書目
  • Abraham Maslow.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9.
  • Abraham H.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0.
  • Abraham H. Maslow.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1971.
  • Duane Schultz、Sydney Ellen Schultz著。陳正文等譯。《人格理論》。台北:揚智文化,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