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在個別督導中的影響

性別在個別督導中的影響

 湯新南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臨床牧關教育訓練督導 

臨床牧關教育的五個活生生的學習資源 (Living Learning Resources) 包括:學員的個人反省、與督導的互動、與同儕的互動,與病人的互動及與醫護人員的互動,而其中個別督導更是學員直接與督導面談的機會。本人早前曾在《慈聲》提到學員如何運用這段個別督導的時間,例如誰決定討論的內容,直接影響他的學習。今次本人探討的是性別的因素也會影響討論的課題及內容的深淺度。

影響性別的表現
  1. 文化:中國宣道神學院實踐及輔導科講師區祥江博士曾經提到「要男性承認自己的問題,倚賴他人的幫助,甚至要表達與情緒有關的問題,都是直接挑戰他的男性角色的標準。」(男性輔導與新貌 p.107) 。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女性要溫柔,有哀傷情緒是可以接受的。」在這文化意識下,男學員面對女督導時,所提出討論的問題多是牧養技巧或是他的學習目標。遇上感性的話題,他們也會用理性解釋,女督導要花上—點心力,才能引導他們講出當下的感受。中國文化也賦予督導「權力及影響力」,這方面有助男學員面對女督導的開放態度。
  2. 性格:性格有許多類型,但在個別督導中的影響,一般指內向vs.外向、主動vs.被動、怕事vs.勇敢、固執vs.開放。這些性格本無性別區分;但本人過去的督導經驗,曾督導男學員及女學員,也曾被男性及女性督導,發覺性別也會影響性格的表現。例如:本人曾遇上一位怕事及內向的督導,他頭腦知識豐富,但遇上衝突時,他會沒有自己的立場,令該位也是怕事及內向的學員感到受委屈,結果她要四出求助。另一位女學員性格率直,主導性頗強,對該位男督導的表現有點輕視,這情況對小組的發展並不健康。性別與性格的關係並非絕對的,性格本是上天賦予的,只是後天環境對人的陶造,適者生存。例如:中國女性多傾向內向、被動、怕事;但西方女性較外向、主動、直言。
  3. 成長背景:Larry VandeCreek及Martha Glockner曾用問卷訪問了百多位督導及學員,有關性別對督導過程的影響,結果發現:1)女學員比男學員更容易與督導連繫,2) 若學員經歷被母親避開,就會更容易與督導連繫(The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 。在成長過程中,女性比男性更渴求被愛及肯定,假若不能從父母或師長處獲得,她會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但男性則對自我較能作出肯定。在這情況下,女學員先要被肯定她所付出的,男學員則需要指引而已。當然,女性若在艱苦中成長,男性若是溫室中成長,他們面對陌生環境,面對逆境的能力自然有所不同。

基於上述的因素,我們大約可以分析四種性別組合的個別督導所產生的互動:

  1. 男督導vs女學員:一位穩重的男督導可使女學員產生安全感,因而能坦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及情緒。要注意的是,臨床牧關教育不是心理治療,學員若有心理創傷的經歷,會建議找外界的專業治療,就可避免督導過程中的過於親密行為。
  2. 男督導vs男學員:由於性別相同,縱然性格有別,也會容易理解彼此的觀點及行動背後的原因;因此在個別督導過程中,可以較為開放直接,也許會過於理性討論事情而忽略學員的深層感受。
  3. 女督導vs男學員:一位滿有溫情的女督導可使男學員感到被關懷及信任,也許容易分享自己的感性部份,不會有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比較心理」。但過於溫柔的女督導,有時會令男學員迷惘,「若我挑戰她的觀念,她承受得起嗎?」
  4. 女督導vs女學員:與男督導vs.男學員的情況相同;因此在個別督導過程中,可以較為開放直接,也許會過於探討感受而忽略了理性地討論問題。雙方若均是感性型,或經歷過過去的創傷而督導未處理好,她會影響女學員對問題的判斷。

事實上,這四種的組合所產生的效果豈只這些,只因篇幅所限,本人列舉一、二而已!

由於在個別督導中,是一對一的進行,容易像輔導一般,可能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例如:移情、反移情及虛榮心 (篇幅所限,不在此解釋其產生的原因) 。預防的方法可以:

  1. 設立界線:督導無論是想如何表現其親民,關懷及愛心,終歸是學員的「牧者、教育者、指導員」,不能過於開放自己的故事或有開放的行為,免得角色顛倒,或被曲解。
    清楚顯出其角色與功能,能贏得學員的信任與信心。
  2. 注意會談內容:臨床牧關教育與心理治療有一明顯的區分是,臨床牧關教育是處理學員的心理困擾對事奉的影響,因此不會過於深入探討學員過去的創傷,若發現這創傷仍舊影響著他的情緒行為,會建議他去見心理治療師。這種界線某程度指引了督導如何適切地運用個別督導時間,不會過於涉及學員的私隱。
  3. 時間運用:個別督導原則上每次一小時,在課程所編定的時間內。然而,有時任何一方因事需要調動時間,也許在課堂以外,究竟那稱為「私人時間」或是「工作時間」?另一情況是時間的平衡,過於深究學員的過去,容易做成心理治療,卻削弱了幫助學員看到其問題對事奉上的影響。
  4. 避免身體接觸:督導有牧養及關懷的功能,有時過程中會引起或勾起學員的情緒反應,尤指傷痛的情緒。男學員也許會有些少啜泣,女學員則會痛哭。這時,同性(男)督導可以拍拍肩膀,同性(女)督導會擁抱學員,異性則只可以拍拍肩膀。這個處理手法與院牧對傷心的病人的處理手法相同。

區博士認為輔導員有自己的性別問題,在輔導前必須要處理,本人因此確信督導也有其性別問題。

他採用了Avis及Dienhart (1994)31個臨床建議中的9個,再加上他自己一系列的反省問題(男性輔導新貌 p.126),本人從中參考並加上過去的臨床督導經驗,制定出給督導的10個建議:

  1. 檢視自己的成長背景、家庭及學校,在性別方面如何影響你作督導。
  2. 你的宗教背景及神學觀念,在性別方面如何影響你作督導。
  3. 認識有關性別角色衝突的形成及處理方法。
  4. 知道自己對同性、異性的情緒反應。
  5. 檢視自己對待同性、異性學員有何分別。
  6. 檢視自己喜歡督導男/女學員的地方是甚麼。
  7. 檢視自己不喜歡督導男/女學員的地方是甚麼。
  8. 檢視自己的性格對督導男、女學員有何助力。
  9. 檢視自己的性格對督導男、女學員有何阻力。
  10. 檢視自己對權力運用的理解。
結語:

在臨床牧關教育的訓練過程中,督導與學員的關係,就好比學員與病人的關係。督導期望學員對病人的態度及效能,也正是學員期望督導對他們的態度及效能。

參考資料:
  1. 區祥江、曾立煌(著) ,男性輔導新貌,突破出版社,2007年初版。
  2. 劉安屯、廖榮利(著) ,督導技術,張老師出版社,中華民國72年。
  3. Carol A. Falender and Edward P. Shafranske(2004),Clinical Supervision-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4. The Journal of Pastoral Care,Vol.47 No.3 Fall 1993 (p.25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