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與尊重-院牧,你在這裏作甚麼?

自重與尊重-院牧,你在這裏作甚麼?

 盧惠銓 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 
引言

{xtypo_dropcap}在{/xtypo_dropcap}過往十年的CPE教學經驗中,無論在北美與香港,聽見過不少傳道人對自己的牧者身分感到掙扎。他/她們一方面很清楚自己蒙神呼召牧養主的羊,然而在牧場裏卻感到未能發揮自己所領受的牧者身分,甚至久而久之感到長執、信徒領袖們反過來告訴牧者應做不應做的事。當事人往往稱呼這是「外行人領內行人」的悲哀,而且感到無奈、憤慨與受傷害。其實,類似的現象不單發生在一些教牧同工身上,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也曾遇過,當然院牧偶爾有類似的經驗也不例外。試想想,由一個律師告訴一個牧師他應該怎樣作牧師;由一個會計師告訴一個老師他應該怎樣作老師;由一個工程師告訴一個治療師他應該怎樣作治療師;由一個救護員告訴一個輔導員他應該怎樣作個輔導員;1也許以下是個更敏感的類比:若一個醫院院牧告訴教會牧者、教牧輔導員、醫生、護士、心理學家、社工、藥劑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他們應該怎樣做好本份,當事人的感受如何?但反過來,又怎樣?今期「專•上路」嘗試把一個較難啟齒且帶有張力的禁忌話題,透過專業發展的向度,讓「內行人」與「外行人」一起作出反省。

自重

CPE訓練的三大核心主題之一是「牧者如何塑造及持守自己的牧養職份」(pastoral formation and identity)。今年院牧日的主題為「你在這裏作甚麼?-後現代院牧事奉的神學反思」。昔日,耶穌曾問祂的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太16:13)對當時的門徒來說,這是一條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今天,是誰說院牧是誰?是誰界定院牧事奉是甚麼?舊約士師時代曾有一位為著另謀生計而離開本族本家的少年利未祭司,被同鄉問及三個重要的反省問題,「誰領你到這裏來?你在這裏做甚麼?你在這裏得甚麼?」(士18:1-6)對朝向專業發展的院牧團隊來說,反省這三個問題極為重要。

尊重生命是普遍文明社會其中一個共同價值。院牧專業守則的基本信念之一就是「人人都有尊嚴和價值」,而「院牧應尊重及維護別人的尊嚴」也是專業守則的道德標準之一。2然而在中國文化薰陶下,記得長輩們從小教導,「先要學會自重,別人才會尊重我們。」如此說來,倘若院牧想得到別人(包括教會牧者、信徒領袖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尊重,必需先學會尊重及維護自己的專業。稱得上「專業」,必需有其獨特之處。可是,院牧不可以只是閉門造車,自圓其說地闡釋自己如此獨特與何等有價值。院牧的「獨特」,必需建基於有力的理論基礎、客觀引證,並且得到大部分成員的共識。

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必會經歷「從模糊到定型」(from confusion to formation)這階段,有時這階段稱為「從各自為政到共識規範」(from diversity to conformity)。本地醫院院牧事工蘊釀初期,較多採用傳統教會床邊佈道方式進行。隨著愈來愈多牧者有機會接觸二十世紀末北美牧養運動 (pastoral care movement)發展背後的牧養神學反省3,開始明白到當牧者在教會以外(例如:醫院)與陌生人(例如:病人)建立牧養關係時,必須顧及對象當下的全人需要。隨後院牧事工在醫療護理中的角色與功能開始漸漸起了變化。但是,也可說是進入了一個有點模糊的階段,甚至有時連院牧本身,也分不清楚、說不清楚自己的獨特之處,因而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因此,院牧的自重是指同工們必須先明白自己獨特的職份,如何有別於其他職份。其次,必須有能力且合乎中道地向別人闡述自己獨特的職份,並在實際臨床處境中有能力履行那獨特的職份。

尊重

有了自重,別人才明白怎樣尊重。倘若院牧服務只是一門建基於行為科學的助人專業,例如社會服務、臨床心理學,或輔導等,院牧大可以不需要神學訓練。倘若院牧服務只是佈道,也許院牧只需要接受佈道法訓練,不一定需要整全的神學教育,甚至理論上院牧應該無需或不值得花太多時間探訪信徒。專業院牧服務的獨特之處,是在一個特定的處境,透過主動接觸,去敏銳、評估及回應對象身、心、社、靈之間的互動關係和需要。

有需要經歷神的關愛,聽聞耶穌福音真理的群眾,他們在教會以外多於在教會以內。基督教醫院院牧事工的精髓,就是以基督教牧養神學為基礎來履行上述任務。以「院牧」這兩個字來演繹hospital Christian chaplaincy,恰好把「院」及「牧」兩個關鍵核心表明出來。「院」指著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院舍,一個教會以外充滿生命相遇機會的獨特處境。4每天數以千萬計的求診人士,躺臥在病床上,經歷病患對身、心、社、靈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而院牧的主要服侍對象是病人、家屬,以及醫護人員。5

「牧」代表牧養。院牧要在醫院這類處境中進行牧養,首要條件是主動進入對象生命之中。沒有人進到醫院裏求醫的原意是為著聽福音或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但病患卻是「神使人(包括病者、家人及醫護人員)靈魂甦醒,行走義路」的一個機遇。院牧正正需要整合牧養神學與臨床教育的訓練,在醫院裏主動接觸每個陌生的生命,敏銳地捕捉及把握這些機遇。其次是持守牧養的終極目標,就是透過對象的當下處境 ── 病患,提升人對自己靈性的關注。唯有當醫院院牧恰當地尊重及維護這兩個核心價值,才能展現出專業院牧服務的「獨特」,有別於其他醫護專業。

總結

主動接觸生命以及建立生活與靈性的互動對話,是耶穌在世上留下的牧養榜樣之一。事實上,許多教會牧者的事奉也是如此,但分別就是在於「教會」與「院」的處境大有不同。優質的院牧事工會幫助人看見院牧背後、服務背後,那位充滿慈愛、信實、平安,而且滿有能力、賜人救恩、出路與盼望的上帝。專業人士要得到別人尊重,不是理所當然的。相信有一天,當「內行人」能共識、闡明、履行及尊重自己的「獨特」時,「外行人」也會尊重我們。

  1. 列舉例子,旨在闡述現象,並非取自真實個案,也無意冒犯個別專業界別或人士。
  2. 這不僅是美國專業院牧人員協會(APC)之專業守則內容,也是許多助人專業共同持守之原則。可登入www.professionalchaplains.org,省覽Common Code of Ethics for Chaplains, Pastoral Counselors, Pastoral Educators and Students.文件。
  3. 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參閱Don Browning, Donald Capps, Charles Gerkin, Howard Clinebell, David Benner, Wayne Oates, John Patton, Howard Stone等學者相關之作品。牧者有別於學者,在於必須把學問整合神學傳統,生活經驗、以及個人品格,建立與活出個人的牧養神學。因此,每個牧者的牧養神學都不會完全一致。
  4. 常見的也有軍牧、校牧、監牧,甚至近日出現的苑(屋苑)牧、區(社區)牧、商(商界)牧。由於相比之下醫院院牧人數仍佔大多數,故chaplain一辭,經常被理解為醫院院牧。
  5. 院牧必須與地方教會緊密合作,但教會並非院牧主要服侍對象,而是牧養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