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的期盼

久違的期盼

 羅杰才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教會更新運動(教新)每5年會進行一次「香港教會普查」,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進行,結果在今年5月底發佈。發佈會上,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公佈,香港教會在過去5年信徒人數增長了9萬人,比例近30%,胡牧師更以「中興」來形容這個現象。

「教會中興」!?這動人的描述,正是我一個久違了的期盼。

教會更新運動和院牧服務,都是始於80年代中期,教新是85年,院牧服務則早一年。那年代,40後和50後剛好成長起來,而香港的經濟和發展亦步入黃金時期。這時期的教會充滿動力和勇氣,敢於嘗試,勇於承擔,論政的、社關的、神學批判的、靈修操練的等等,有如百花齊放。教新全名是「教會更新運動」,顧名思義,是要「更新」教會;院牧服務則是從教會走向社會的一個嶄新的宣教和服侍,他們都是那年代所踏出的腳步。雖然那年代的教會沒有今天的那麼富有,那麼人多,但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承擔感,似乎比今天的教會更強。

但是受到回歸的影響和移民潮的衝擊,才剛開始的「中興」有如曇花一現。待到回歸之後,雖然移民回流,但普遍教會在政治與社會的新形勢下,已不如80年代一樣注重對社會的影響力與承擔感,反而多注重教會的增長和牧養。所以,今天的「中興」和昨天的「中興」,讓我內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我無意否定教會增長的意義和重要性,亦無心批評今天教會過於內向。只是希望指出,今天的香港教會已再遇上25年前的機遇。

80年代的教會,隨著人才成長,資源增加,既敢於踏出腳步,亦能夠踏出腳步,因而寫出了一段「中興」的歷史;四份一世紀之後,教會亦從回歸回流的大衝擊中喘定過來,70後和80後亦成長過來,如今教會不單人才、資源比以前更多,面對的社會,無論開放性、矛盾性、需要性亦比以前更大。換言之,教會要踏出腳步的需要性和可能性也就更大。事實上,任何時期,教會的「中興」都不會只是人數增加,堂會增大;因為真正「中興」的教會不會對社會沒有影響力與承擔感的。

耶穌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要放在燈台上。」(太5:15)。因此,實在期待有再一次的「教會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