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康 — 把上帝的愛帶入社會中

劉少康 — 把上帝的愛帶入社會中

香港浸信教會主任牧師  劉少康
 採寫:羅杰才 

早上九時半,由中環通往堅道的電梯只會向下,要見劉少康牧師,就只有往上行。經過20分鐘的腳程,行得帶點氣喘,才來到了香港浸信教會(堅浸)。堅浸是一貫的樸實,劉牧師則是一貫的隨和。

有備而來,當然要問劉牧師堅浸是如何開始醫院牧關的事工。「其實,教會當初也只是關心自己教會的會友。後來漸漸覺得其實我們也可以多做一些,那時,剛剛開始有院牧服務(80年代中),一些弟兄姊妹就多行一步,到醫院探訪不是教友的病人。後來瑪麗醫院成立院牧事工,我們就參加了,不但成為事委會的成員,也參與主領病人福音聚會。如今我們對東華醫院有特別負擔,參與那裡的服侍也較多。」對於教會在醫院牧關的服侍,劉牧師雖然忙碌,卻是沒有掉以輕心。

無論是教會事工或是宣教事奉,都是建基於對聖經的理解。我們把話題談到馬太福音4:23-25和9:35-38兩處經文的描述,歸結了福音書所記耶穌的事奉「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的疾病」。無可疑問,今天的教會對前者是不遺餘力,但對於後者,卻似乎有所不足,到底是甚麼原因做成?劉牧師認為「這可能是在實踐上能否兼顧的問題。因為教會的確有很多的事工,但是我們的確要常常思想,教會的事工是否和上帝的心意吻合。其實,早期的教會也做了不少慈善、救濟和醫療的服務,可能是現在社會發展了,教會在這方面的角色才減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規模不是很大,所以在社會上沒有像以前那麼顯著的影響。」

教會對「醫治」的服侍,不若「傳道」事工的熱切,是否和神學的見解有關?因為福音派的教會不強調神蹟醫病,但福音書所記耶穌的醫治,大都是神蹟性的。因此教會偏重傳道,迴避了醫治。對於這樣的觀點,劉牧師不以為然。「耶穌是因應當時社會所需,在當時,耶穌的醫治是適切的。但今日,貧窮、老年化等更需要關心,至於疾病,雖然也是一個值得關心的問題,但並不是靠神蹟醫病的方式解決。重要的是實踐教會的使命,把上帝的愛帶入社會中,其實香港的教會在這方面已經向前行。」

從宏觀的討論,我們又回到堂會的真實牧養事工,教會既是由人組成,有人的地方就離不開疾病,教會是如何牧養有病的人,並如何教導人面對疾病?曾經在一間有規模的教會,看見一份代禱表,裡面提及一位年近百歲的長者正在彌留,但禱告的呼籲仍是「求主醫治」。不知道對這樣的代禱呼籲我們有甚麼意見?但如果真的明白「生有時,死有時」的話,醫治,應該不是代禱唯一的祈求,安慰、扶持、保守,都可以是我們代求的目的。其實,我們如何代求,也許已反映出我們對疾病與死亡有如何的態度。「我們明白生有時,死有時,疾病是生命的經歷,我們當然會關顧有病患的會友,更會教導會友要活得好,而不單單只是求醫治。我們會向長者講解如何面對死亡,甚至舉辦參觀殯儀服務的活動,學寫遺囑等」劉牧師讓我們知道堅浸關於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教導是全面和穩健的。

作為一間已有110年歷史,而且重視牧養和承傳的教會,堅浸會友的年齡層分佈可說是相當健康。然而,即使健康,人到中年仍然不得不要多加注意。因為如果多吃少動,身體就會累積「毒素」。如何牧養中年信徒,是今日教會的一門大功課。劉牧師十分認同牧養中會友的重要性。「早幾年我們已開始了一個『生命學苑』給已退休的會友。他們年紀不一定很大,並且很多都是仍然十分有活力的。學苑的活動有乒乓球,亦有書法、中樂和研經等,甚至會舉辦宣教活動。我們發現這個『生命學苑』不但能啟發會友們對人生下半場應該如何走下去,也可以凝聚他們彼此關顧,甚至發揮他們的事奉動力。」

中年會友,其實是教會的一個寶藏,因為中年人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而且身體依然壯健。若教會的中年會友願意投入病患牧關服侍,不但能夠有更實在的「屬靈操練」,身心靈也更健康,對於院牧服務當然更是一股動力。雖然全港有近30,000張病床,至於病人則更是以十萬計,若教會的中年人能裝備起來,那怕只有一小部分,已經足以讓醫院和病人感到教會的愛心。劉牧師對此表示十分贊同,問題只在於如何動員。「教會雖然有很多人,但能夠成為醫院探訪義工的,必需要有負擔,而且要他們不怕到醫院去,就要院牧聯會和各醫院的院牧多加努力,我相信教會是會願意支持的。」是的,我們要多加努力,期待有更多教會像堅浸和劉牧師一樣的支持院牧事工。訪談完了,我們從堅浸往山下走。

劉少康牧師簡歷
  • 香港浸信教會事奉35年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董事會主席
  •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董事會主席
  • 院牧事工聯會創會董事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