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喧嚷的正義

不喧嚷的正義

 羅杰才 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 

看哪,他是我所揀選的僕人;我鍾愛他,喜歡他。我要把我的靈賜給他;他要向萬民宣告我的審判。他不爭辯,不喧嚷,也不在街上叫喊。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火,他不吹滅。他要堅持正義(註),直到正義得勝。全世界的人民,都要把希望寄託於他。(太12:18-21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哈佛大學在2009年把桑德爾教授的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中譯:正義—一場思辯之旅)開放,並且輯成12小時的影片,上載到YouTube,使「正義」成了一個熱切的話題。可見「正義」的探討還是能夠觸動人心的。

對正義不同的理解

「正義」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是滔滔雄辯,堅定的立場,鐵面無私,儆惡鋤奸等等的威武形象;至於沉默、柔弱、關懷、憐憫,似乎難以令人想到它們和正義有關。但照福音書的記載,耶穌並非用思辯的方式辯解甚麼是正義,但祂卻是常以實在的善行突顯正義。

甚麼是「正義」?不同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解釋,也會有不同的注重。在討論馬太福音這段經文之前,我們需要先對「正義」提一個看法。古典的哲學觀點認為「正義」是建基於美德的決定;但現代的觀點則主張「正義」是讓人能夠有自由作抉擇。桑德爾的「思辯之旅」就是帶領聽眾在兩者中間遊走。也許我們不能,也不應在兩者之間只擇其一。但聖經無疑是更多接近古典的觀點,當然更可以說,古典的觀點是更多接近聖經。

因為「正義」最直接的意義就是:讓人能得到公平的對待。而「公平」卻可以從消極和積極去探討。消極方面,是讓人不會失去他不應該去的;積極方面,是讓人能夠得到他應該得到的。警察、法庭、律師,他們的正義都是屬於消極方面的;父母、教師、慈善者,他們的正義都是屬於積極方面的。這樣的區分並不是要比高低,更不是要否定消極方面的重要性。但衡量「正義和公平」,應該兼顧兩個不同的向度。因為社會需要警察和法官;但更不能缺少父母和教師。

耶穌是正義的僕人

馬太福音12章引述一段以賽亞先知的說話,指出耶穌是「正義的僕人」。然而,耶穌在這裡其實並沒有任何關於「正義」的論述,亦沒有作出甚麼關乎是非對錯的裁決。但馬太為甚麼忽然在這裡引出一段以賽亞先知對彌賽亞是「正義的僕人」的介紹?

按照馬太福音12章9-17節的記載,當時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了一個人。但卻因而觸怒了法利賽人,他們甚至想要殺祂(14節)。因此耶穌離開了那裡,但卻沒有停止祂的服侍(15節),只是祂顯得更低調(16節)。就在這裡,馬太引述了以賽亞先知的話,指出耶穌的身分與使命。這段說話指出了耶穌是上帝所揀選,所喜悅,而且是有上帝的靈所膏抹,祂的使命就是把正義傳給外邦(18節)。並且要施行正義,使正義得勝(20節)。但耶穌卻不是透過滔滔雄辯,亦不是儆惡鋤奸,祂甚至不爭辯,不喧嚷,隱藏得連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19節)。祂放棄高言大論,也不嘗試折服政治上的權貴,學術殿堂的巨人。祂關心的是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20節)。這樣的作為和「正義」有甚麼相關?能夠幫助「正義」實現嗎?

雖然在這裡我們看不見耶穌有甚麼關於正義的講解或論述,但卻可以見到祂和法利賽人之間對於安息日是否應該醫治病人發生了矛盾。如果我們對這個問題進深探索,不難發現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最重要的分歧,其實是對「人」的態度,更準確的說,是對不幸者、受苦者的態度。如果從情理和現實的角度來看,耶穌當時其實並沒有必要在安息日進行這個沒有急切性,卻又必然引起法利賽人反感的醫治,然而祂卻故意如此。因此,耶穌為甚麼要那個時候讓這個醫治的發生,才是我們要思考的地方。

如果我們認同上帝設立安息日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要人修整對上帝和對人的關係。對神,是更加敬虔和敏察神的心意;對人,是更具公平和憐憫,也就是為踐行「正義」作準備。那麼從法利賽人對這個病人在安息日得醫治(上帝的憐憫)的反應來看,我們可以確定,安息日應有的功能已經不存在他們當中。耶穌故意的在安息日進行這個醫治,就是要揭開這個法利賽人不願意,也不敢面對的事實。他們表面敬虔,但心中卻沒有憐憫。可惜法利賽人並沒有覺悟,反而陷入更大的不義,動了殺機。

不喧嚷的正義  

面對法利賽人的不義,耶穌沒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亦不和他們爭辯。只是把握時間與機會,繼續祂對人的關愛憐憫。只是因為要避開企圖殺害祂的法利賽人,祂選擇了「不喧嚷,不爭辯」,甚至叫人不可傳祂的名聲,沉靜得連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但是這卻並沒有使「正義」沉靜下來,反而「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21節)。因為憐恤的行動,正是對「正義」最好的揚聲。

耶穌雖然沒有透過滔滔雄辯,也不透過激烈的社會行動。而是以一種低調的,堅持的,持續的關愛行動來宣傳「正義」,但祂的宣揚是有果效的。因為「正義」並不單單透過雄辯或抗爭的行動而實現;如果沒有愛與犧牲,「正義」只會停於言說而不會實現。但耶穌透過身體力行的的關愛憐憫,更且自己在十架犧牲,讓我們不但能夠知道甚麼是愛,也能夠知道甚麼是「正義」。因為「正義」和「愛」一樣,不能缺少行動和付出。今天我們對病患和不幸者的關顧,豈不正是跟從祂的腳踪而行嗎!

註:和合本譯作「公理」,KingJames譯作Judgment;呂振中及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譯作「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