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廉 – 為他人的生命添上愛的色彩

林偉廉 – 為他人的生命添上愛的色彩

 採寫:梁婉琴 

認識林偉廉牧師的,都會認同他舉止斯文和藹可親。林牧師性格內向卻不畏懼,他投身院牧服侍超過20年,是院牧界的元老級人物了。雖然長年累月每天都離不開面對病人,在看似重複又重複的「工作」,他卻樂此不疲,而且不失創意。因為林牧師有藝術天賦,又喜歡在平凡事物中找尋新意。工作之餘,他十分懂得鬆弛身心,對草地滾球運動更是鍾情多年,且常常參加公開比賽。靜與動、實與弛,在他的人生絕對是互相協調。

回應了神的呼召

自小就讀基督教學校的林偉廉,中三那年參加了深水埗浸信會舉辦的第一屆中學生福音營,營會之後又主動參加荃葵培靈佈道大會,並在佈道會中決志歸主。由於父母給他們三兄弟很多的自由,對於他相信基督教和加入教會,家人都沒有反對。「雖然那時家住荃灣區,學校在屯門區,但我卻選擇到深浸聚會,因為在福音營中我已認識了教會的傳道人,感到有一份熟絡。」就這樣,深水埗浸信會成了他屬靈生命成長的地方,至今他仍是那裡的會友。

中四那年林牧師已經在學校團契當職員,在教會裡更是熱心追求,積極參與不同事奉,78年他受浸加入教會。由於中學會考的成績未如理想,他再自修一年,但是重考的結果也未能升讀中六。於是他就嘗試尋找工作,結果得到當時的新界理民府取錄為二級地政督察。「由於工作的性質需要經常接觸人,因此操練了我的膽量和待人接物的技巧。回想起來,原來神早已預備我做『人』的工作。」事奉者的足跡,真的有神的帶領。因為林牧師中學畢業那年,已經回應了神的呼召,要將自己的一生為主所用,只是那時他仍沒有清晰的方向。

由於自小就有畫畫的天份,更在中學繪畫比賽中得獎,所以林牧師一心想在設計藝術方面發展,可惜後來發現有色盲。但他仍然沒有因為色盲的限制而放棄,甚至渴望能到藝術之都法國實現他的藝術夢想。他在81年開始學法文,又在大一設計學院修讀晚間課程。83年他參加由法國文化協會舉辦的首日封郵票設計比賽,並且得到冠軍。當他正下定決心準備走上藝術道路的時候,神卻呼召他走上傳道事奉之路。

立志為他人的生命添上愛的色彩

「一連三個主日崇拜,以賽亞先知、門徒事蹟和背十架的信息。我知道上帝向我說話,也是時候回應祂的呼召。」那時他正在讀著托爾斯泰的《藝術論》,這位大文豪彷彿成了上帝呼召的代言人,因為書的結語如此說:「今日基督教的藝術,是要將基督的愛帶入社群。」結果他下定決心,改變人生的方向,立志跟隨基督的腳踪,為他人的生命添上愛的色彩。

85年,林偉廉入讀香港浸信會神學院,88年完成了宗教教育學士(BRE),由於期間曾修讀暑期CPE課程,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當過實習院牧,神學畢業時就已經確認了醫院是日後的事奉工場。88至90年他在葛量洪醫院擔當院牧,再繼續進修宗教教育碩士(MRE)。90至91年因母會缺乏同工,他一度回母會事奉,但仍以義務院牧的身份協助仁濟醫院開展院牧服務。91年,他決定出任院牧聯會的執行幹事,負責事工拓展和協助CPE訓練。

由於當年尚未有本地CPE督導訓練,林牧師在94至96年和太太與只有一歲的女兒,遠赴夏威夷修讀CPE督導課程。他說,最難適應的就是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但最後都一一克服過來。只是因為簽證的年限,兩年的時間未能讓他完成整個督導評核,不過外國的經驗充實了他往後的教學和服侍。「我在一間大型的急症醫院實習,不是24小時,而是連續36小時在急症室當值。雖然工作時間很長,卻有機會接觸到很多不同類別的病人。還記得有一位移民到來只有一個星期的香港人,他因心臟病發過身,我就在外國人的墳場為他主持了喪禮。」應付突發事情,是院牧經常的挑戰。

放膽構想多些具創意的服務

96年林牧師回港,並先後出任院牧聯會的署理總幹事和總幹事,但他始終心繫醫院的前線服侍。兩年後,98年他決定重回院牧崗位,在大埔那打素醫院服侍了5年。並且在01年接受他當年進修CPE時協助牧養的夏威夷怒安奴浸信會按立為牧師。到了04至05年,林牧師受母校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邀請出任校牧,使他經歷由醫院院牧到神學院校牧兩樣不同的事奉。

06年起,林牧師再轉到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出任主任院牧,直至現在。無獨有偶,他服侍的兩間醫院都是那打素,每一間都給他很深刻的體會:「由於我加入大埔那打素的時候是醫院的開荒期,所以有機會與其他部門主管一起接受行政管理訓練,過程中我和同事得以熟絡,也讓他們對院牧服侍有更多認識和肯定。當來到東區那打素,由於院牧事工已有相當的基礎,加上醫院有較多的資源,也給予院牧部有很大的信任和自由度。所以能夠更放膽構想多些具創意的服務,這實在是十分感恩的。」林牧師總是看到和找到可以「創作」的機會。

作為一位資深院牧,他認為整個服侍的關鍵仍然是繫於召命。「我常常強調,每個想當院牧的都要清楚認定自己是否對醫院真的有負擔。當院牧絕對不比牧會容易,我甚至認為是更難,因為每天不單要面對生離死別,更要與醫護共事和牧養他們,還要適應醫院的文化、複雜的醫療環境並危機應變等。若沒有負擔,實在很難堅持下去。」作為一位在院牧行列中超過20年的「前輩」,林偉廉仍然有著當初的那一份真情。

{gallery}publishing/tendervoice/nov-2012/william{/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