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劉楚釗醫生

專訪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劉楚釗醫生

專訪:專訪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劉楚釗醫生

劉楚釗醫生簡歷:

  • 8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83年起在瑪麗醫院擔任急症科醫生
  • 93年出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室部門主管
  • 08年擔任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副行政總監, 11年正式被任命為醫院行政總監及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
  • 05年 – 11年擔任香港急症科醫學院主席

■:羅杰才牧師        □:劉楚釗醫生       整理:梁婉琴

■:作為一個「救急專家」(不止是急救),上任不久就遇上南丫島海難。但這次你不是一位前線的醫生到災場救援,而是一位醫院主管,而且醫院正是你的「主場」。這次南丫島海難帶給你甚麼不同的經驗與啟迪?

□:過去二十年我參與過不少在本港以至海外發生的大型災難,但偏偏10月1日,卻正值休假,而且身在廈門。當高永文局長致電給我時,起初的確有點像「熱窩上的螞蟻」,因為感到自己「遠水不能救近火」。我立刻致電聯絡醫院的主管同事,確保醫院的應變措施運作順暢。因為現代通訊設備先進,透過電話和whatsapp,我可以一直與同事保持溝通,掌握了救援的情況。第二天才立即回港參與災難後的跟進工作。

由於當晚我未能在醫院現場,因而更體會到既定的災難應變機制和專業的團隊的重要性。當機制一啟動,各個部門的同事就能按程序運作,傷者也能迅速的送到醫院。這次的災難事件再次證明醫管局醫院、消防和救護必須有一套可靠的系統,才可確保在災難或突發事故中有效率地應對和運作。

■:你曾經遠赴其他地方協助救援,當中有哪些特別深刻的經歷?你認為香港的緊急救援,與其他地區相比,水平如何?

□    我第一次以外派專家身份到海外救援是04年的台灣九份車禍。政府特別派遣醫護人員和入境處同事前赴協助,為身處異地的受災港人提供治理的專業意見和協助盡快回港。我從中體會到,香港人實在應該感到自己「幸福」。試問又有那一個地方的人,在異地受災時,會有政府派出醫生和入境處人員到當地協助的?

同年聖誕所發生的南亞大海嘯,我又再次外援。但那次的任務卻不是拯救生還者,因為大多傷者已出院,我們主要的是協助家屬到不同醫院尋找受傷的親人。所以隨隊還有臨床心理學家,為有需要的傷者和家屬提供適切的心理輔導。原來在異地的災難中,一把熟悉的廣東話聲音和一個中肯的意見,都是重要無比的。我知道每個國際城市都有一定的災難救援措施,但未必每個國家或城市都會派人到海外參與救援。我認為香港在這方面的確值得我們引以為榮。

06年農曆新年期間,一個香港旅行團在埃及發生嚴重旅遊巴車禍,我要即時收拾行裝遠赴埃及。由於語言的障礙,當地醫院亦不配合,起初實在無從入手。後來得到中國政府出面,透過當地領事的協助,我們才可以順利探訪各間醫院的傷者。 在新春期間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 這感受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 這又使我明白,異地救援,不是個人所能,要有政府,政府之上,還要有國家的幫助。但說起來還是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令我感受最深。因為見到很多主動前往協助救援的中國人,不少志願人士留守在災區及華西醫院一段長時間,甚至不介意露宿。我深深體會到中國人血濃於水的感情,他們無私的付出令我十分感動。

■:作為聯網總監,責任已經超出了一間醫院,你怎樣看整個聯網醫院的分工和發展?

□:港島東的醫院聯網內共有兩間急症醫院,包括位於柴灣的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和灣仔的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另有三間屬於復康和療養性質的醫院,離島的長洲醫院也屬於港東島聯網。港島區的人口穩定維持於一百二十萬左右,但隨著人口老化和人均壽命延長,除了適當地加病床數量外, 未來的挑戰反而是如何轉型,例如增加日間醫院的床位,使一些原來需要留院做的手術,可以改為即日進行,這樣便可以減少住院的需求。當然,轉型需要循序漸進,更要確保日間手術服務的水平與效率,使醫生和病人都感到安心。另一個需要積極發展的是社區護理服務,推行全民健康教育,並為慢性病患者和長者提供家居照顧,達致預防的效果並從而減少住院個案。

■:東區醫院或聯網,在可見的將來會否有甚麼新的服務推出?

□:重整腎科服務是我們正在考慮的。因為洗腎的需求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但要       
增加洗腎機,則要同時增加相關的等別建設如水喉和過濾的裝置,所以必須考慮全院的安排,而不是單單多購幾部洗腎機就可以。另外,發展日間洗腎中心和夜間腎科病床,以按病人的性質而適當地運用資源。最後就是重整部門服務,提升效率、善用資源和適當地引進新科技,如發展機械臂手術等,總的目標就是要為更多病人提供更優質和先進的服務。

■:在南丫島海難,東區醫院是第一間有傷者送到的醫院。當晚院牧也參與其中,並且得到醫管局主席胡定旭先生的嘉許。劉醫生上任後曾特別到訪院牧部,而且支持院牧部的辦公室進行維修和裝修。你對院牧部有甚麼期盼?

□:其實醫院對每一個在這裡服務的志願團體都視為同事,甚至應該說是「一家人」。我會盡量確保大家能有一個安全和合理舒適的環境工作。至於院牧部的同事,由於醫院有基督教的背景,所以對於院牧服侍一直都給予肯定和支持。但醫院需要接受不同宗教人士為病人提供服務,所以院牧有時也需要協助轉介病人給其他宗教團體。我十分欣賞院牧有開放的心,而不是抱著一個狹窄的使命(Tunnel Mission),他們尊重病人,也尊重其他宗教人士同樣有權去服侍病人。以病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正是醫院的終極目標。對於未來的期盼,我會鼓勵院牧在醫療常識和醫院運作上有更多的掌握,這樣將可有助他們在關顧不同專科的病人時更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