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呼召

看見呼召

炎炎的夏日,艶陽驅散了H7N9的陰霾;過了六月,沙士十年的活動亦完結了。今期《慈聲》報導了「愛心不改 祝福常在」的活動情況,希望大家能繼續的關心醫護人員。

我們同工每周都會有祈禱會,除了祈禱之外,也有聖經和信仰的分享。六月份向同工們分享了靈修大師盧雲神父對呼召的意見,在這裡也和大家分享。

呼召,作為基督徒事奉的起點、去向和委身的所在。因此,如何「聽到」,怎樣確定和回應,不但關係事奉的得失,更直接影響生命的能量與成長。盧雲作為一個成功的神學教育工作者,並且得到尊重和肯定,但卻感到自己失卻了「事奉」的動力和感召,於是毅然的放下優越的生活和教席,再次尋找上帝對他的呼召。

盧雲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判斷是否上帝呼召有三個原則。第一是,當地人的呼召。這一點和「個人領受」或「我的異像」有很大的分別,也擺脫了情緒化,甚至是靈感化的影響。第二是,他們需要我。換言之,就是能夠作出貢獻。如何知道是事奉,還是「搵食」?事奉者必須誠實自問,我能幫助人嗎?第三是,我不感到孤單。也就是感到有主同在,有人同工。

從安全舒適的環境走向政治不穩、社會落後、民生貧困的地區,為的是要尋找上帝的呼召,最後盧雲認定了在「方舟之家」服侍那些嚴重殘障的人是上帝對他的呼召。盧雲的認知和選擇,曾經令許多人疑惑。知識淵博的學者,放棄作育人之師,把精神力量放在那些不能言語,終身無用的人身上,豈不是一種浪費嗎?然而盧雲的事奉卻又成為許多人的啟發和鼓勵。他不但把事奉的純樸率真實現出來,也讓人看見生命的價值和能力。無能者的大能,不但從耶穌的身上彰顯,也可以在任何人的生命呈現。

你的弟兄
羅杰才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