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者

同行者

 劉俊彥醫生 

「全人醫治」是一個知易行難的事情,特別是香港現有的體制下,醫療、社會福利、康樂、體育等等是完全分割。其實「全人醫治」並不是醫生一人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透過團隊的配搭,社會資源的妥善運用才能達成的。

相信不少醫生,無論是私人執業家庭醫生或是醫院急症室醫生,最怕遇上的一類病人,就是疑病症的病人。這類病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他們的思想過份集中於自己身體的狀況,不斷懷疑自己身體會不會有甚麼危疾。這病難以處理的原因,是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

疑病症的人會動不動就看醫生,但簡單的安撫往往並不能消除他們的疑慮。疑病症屬於身心症的一種,所謂心病還需心藥醫,要改善這類病人的症狀,就必需要由心開始。感恩上帝讓我可以在工作的地方如此實踐。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病人,是一位約六十歲的女士,她是我醫院門診的常客,病歷紀錄超過一吋厚。她經常覺得自己的心臟有事,甚至覺得自己隨時會死。即使心電圖顯示她心臟正常,但她總是不肯相信。處理疑病症,是不能和病人糾纏他是否有病,而是引導病人將焦點帶往生命的其他領域,而不是只關心自己的身體是否有病。

我的一位前輩說得好,要引導病人怎樣去活得更健康,而不是告訴他現在是否不健康,所以我努力嘗試轉移她的焦點。對於這病人,約覆診的時間亦十分重要,沒有覆診的時間他們會頻密地回來。因此,我主動安排她回來覆診,由起初三數天,慢慢延長覆診的時間,覆診時更跟她多談生活,我感到她漸有好轉。但讓她最大改變的,卻不是我。第一,是她的兒女鼓勵她返教會;第二,是她參加了長者大學課程。可以擴大生活圈子,建立學習目標,我當然給她肯定和鼓勵。

因為靈性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建立,對「全人健康」十分重要,當中涉及:「生命意義和目的」、「自我限制的超越」和「內在平安」等等。

有一次,她與教會的姊妹在一個慈善賣物會裡擺檔賣東西,結果十分成功,對於離開職場多年,這是很新鮮的體驗。因為兒女都已婚離巢,她實在需要為自己重尋生活的意義和自我價值。加上長者大學的課程也帶給她很大的成功感,藉著信仰她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自從成為祖母,她的情況改善更多了。現在兩三個月才會見她一次,對身體的焦慮也大大減少了。治療疑病症的人,除了醫生,家人的支持、教會的關心、學習的機會,都可以是康復的關鍵。作為醫生,我只是擔當一個同行者的角色而已。
本文亦刊於第44期《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