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一個主日早上,應邀到教會講道,因見時間尚早,便往附近的公園坐下,安靜片刻,溫習講章,好讓自己的思緒再翻一翻。閱畢抬頭一看,才發現近在咫尺,原來有位女士正在作針黹,她織繡著一幅題為「馬到功成」的布藝作品。印象中她已坐在那裡一段時間,只是在自己視線範圍內不被看見。這幅織繡面積不算小,其中有部分早已完成,看見她按著底稿、專注、耐心,巧手地一針一針,上下穿梭,彷彿給自己現階段的事奉,添加了一點提醒。無論是完成一幅織繡,抑或推動整體院牧事工,同樣需要藍圖、專注、耐性與巧手。但兩者最大差異之一,在於前者是個人工藝,自主自決,而後者則是集體持分,榮辱與共。

今期開始,【慈聲】以「編‧見」開卷,寓意編者所見的,既無法完全客觀,亦非騎牆,而是盡量避免偏頗,務求實事求是,立論有據,闡述有理,能啟發讀者思考,甚或認同。

對院牧界來說,2014年過得特別忙碌而充實。院牧服務三十周年的慶典是院牧團隊的聯合見證,過程中深深體會神的恩典與供應、各方友好同道的祝福,以及同工們的付出與配搭,實實在在地讓我們經歷了萬事互相効力。當院牧事工獲得更多肯定的同時,接著而來的亦需要面對更大的期望。「向誰多給,向誰多取」,這不單對院牧團隊而言,對院牧聯會亦然。多年來,【慈聲】見證著院牧服務的發展歷史,同時肩負著推動院牧事工的使命。雖然換了主編,使命卻沒有改變。

三十過後,院牧事工的下一里路,看似有更多的機遇,實情是有更大的挑戰。這事工既要得到信徒群體的支持,也要得到醫療團隊的認同,而院牧正同時要滿足雙方的期望,使命才可延續,服務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然而,信徒群體與醫療團隊對院牧事工的期望仍有差距,兩者對院牧事工的理解與瞭解亦各有關注。未來怎樣的整合服侍才能拉近這落差?或許這也是下一階段院牧事工最大的考驗之一。近年,有更多機會聽見個別醫護人員、院牧、教牧及信徒分享他們對院牧服務的體會,只能說我們還要走的道路仍然漫長。如此看來,【慈聲】的歷史使命尚未完成,同道們仍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