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預知今年暑假需要兼負CPE教學,恐怕抽不出時間寫稿,故在開課前早已把今期「編•見」寫好,以免延誤《慈聲》出版。這幾個月,香港社會的熱話,離不開「袋唔落」、「袋住先」與「袋一世」,各方立場鮮明,爭持不下,寸步不讓。院牧雖不宜涉政,卻不能抽離於社會處境。政改的爭議,關鍵在於「信唔過」、「信住先」與「信錯了」。說到底,都是個「信」字。當人與人之間失去互信,所有的可能性都變成沒可能;若是彼此重拾互信,原本沒可能的都會出現可能。一個團隊如是、教會如是、社會也如是。哪位政客最可信?哪個制度最可靠?哪種釋法最中肯?軟弱的人性,有多可信?相信每位讀者心裡自有分數。

從政制想到病醫關係。病醫之間若失去互信,縱有治療方案都不會奏效;若病醫之間彼此互信,醫藥罔效時也可找出最適合的照護方案。病醫之間要建立互信,乃在乎知識、溝通與尊重。病者與家屬期望醫護具備準確的醫療知識,並以可明白的語言坦誠溝通,最終彼此必須尊重雙方在治療過程中的主權。

從病醫關係想到醫牧關係。醫護與院牧若失去互信,靈性關懷服務不可能在醫院開展;一旦兩者建立起這互信,卻可從首間醫院拓展至全港所有醫院。醫牧之間要建立這互信,則在乎溝通、果效與規範。醫護與院牧必須瞭解雙方的角色、功能與期望。院牧服務必須達致預期果效,並願意遵循教會與醫院合理的規範。

從醫牧關係想到牧養關係。牧者與對象若失去互信,真正的牧養不可能發生;唯有牧者得到對象的信任,才能進到對方內心深處,觸動心靈。牧養關係的信任,卻在乎忠心、良善與見識。忠心的探訪能打破緘默,驅走隔閡。良善的動機有助建立合宜的牧養界線,不作他想。牧者必須具備屬靈見識,方能牧養。

香港政制的發展何去何從,不得而知;只見香港社會的矛盾與撕裂,愈趨白熱;然而,院牧服務的機遇與挑戰,仍在恩主的掌管中。院牧的首要使命,是要成為一個可信的牧者,在醫院裡活現主的愛,並把神對人的關心傳開。從來沒有人見過神,一個可信的牧者能夠引領人認識那位可信的神,讓他經歷這位是「信得過」、「沒信錯」,以及值得「信一世」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