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見

編‧見

 盧惠銓  

過去兩個月,對兩個現象的感受特別深。第一、本地醫療制度對照顧病患群體的承載力屢屢達至臨界點;第二、地方教會對牧養病患群體的承載力也近乎不勝負荷。全人健康所倡議要照護人的身、心、社、靈的需要,誰來承擔?誰能承擔?
冬至春來,流感季節愈來愈長,一次又一次的高峰,給本地醫療服務嚴峻的考驗,包括政策成效、應變措施、醫護的韌力、求診者的包容,還有市民大眾的評價…等等。所為「病有所醫」,難道是妄想、奢侈、不合理的期望嗎?眼見制訂政策的官員接連開會商議,諮詢溝通,卻贏不到前線員工與市民的認同讚賞;眼見日以繼夜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埋頭苦幹,每天仍承受著生死攸關的沈重壓力;眼見選擇無多的求診人士忍耐苦等,躺臥走廊,不是味兒的感受也往心裡吞下去;眼見普羅大眾讚少彈多,心感無奈,更對未來的社會發展漸失信心,不敢多想。不禁一問:「這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記得前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就當代社會問題說了一番發人深省的話:「中國有十三億人口,若是大家彼此同心解決問題,天大的難題都只是小事;若是每一個人都給社會帶來一個小問題,那十三億個小問題便大得無法解決。」社會上的大問題,並非單一方面可獨力解決,惟有各持分者都願意付出一分力,才有解決的希望。這又豈只是醫療而已!

這段時間,有機會主領不同的教牧聚會,都是與病患牧養相關的。特別是院牧聯會所舉辦的「病患中的牧養關顧」教牧證書課程。二十多位來自不同教會的牧者,願意擺上一連八周,每周三小時以上接受裝備,甚是感恩。由於課程設計著重理論與實務兼備,故設人數上限,以增加互動交流及個案研討的機會。每周除上課外,教牧還要完成文字習作。透過每周交來合共接近80份的反省,看見現時教會病患牧養的需要愈來愈大,同行的路也愈來愈長。看見教牧們很想盡心盡力牧養教會內外的病患群體,只是現實裡會務繁重,分身不下,或是稍欠指導與經驗,以致「力倍功半」。

若說教會是被主呼召出來實踐醫治的群體,便想起保羅的教導,「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6:2),還有「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當然,關顧的服侍必須建基於主耶穌憐憫人的心腸,也要加上智慧與技巧,才能奏效。單靠教牧來完成這使命又怎能做得好!每個人都有機會患病,有一天都需要被關顧,無人能獨善其身。其實,教會豈不也是一個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