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能參與榮美的事奉 – 吳秀兒

感恩能參與榮美的事奉 – 吳秀兒

 採寫:梁婉琴 

約訪吳院牧,為免要她專程來院牧聯會一趟,約定了於三月在職院牧研討會後立即進行。當天早上她一來到,十分禮貌地對我說,希望調動訪問時間,因她想先與同工們一起午飯。訪問時我稱讚她十分有團隊精神,並不離群;她靦腆的回應,說現在的性格和從前判若兩人,還說自己雖然在一個「熱鬧」的家庭長大,卻是十分「自閉」。

成長過程中的缺欠

吳院牧有六姊妹,她排行第三。雙親為了養活一家,每天都為口奔馳。吳爸爸除了日間在酒樓工作,晚上又在冰室兼職至深宵;既拖著疲乏的身軀回家,卻同時把「宵夜」的驚喜帶給寶貝女兒們。「當年的親子時間不多,最難忘的是爸爸講故事和扮動物叫聲逗我們大笑的片段。」吳院牧形容爸爸為人和善且容易相處,小時候感到爸爸較為寡言,長大後才發現原來他也有不少幽默感。

在吳院牧眼中,媽媽的性格與爸爸剛好成一對比。「除了能幹和勤力,她更是個『指揮型』媽媽。」吳媽媽當年在工廠車衣之餘,每逢周末天未亮就會起床動身,由葵涌去到西環販賣小貨品。吳院牧大多數都會被選上一起前去,而且需要獨個兒看檔和處理找贖。「對於媽媽的吩咐,不論願意與否,我都不敢違抗。除了服從,我更從小培養出一份責任感來。」

別以為吳院牧體力了得,其實她天生個子瘦弱,容易生病;所以吳媽媽當年特意安排二女轉校,為的就是要好好照顧這位妹妹,只是沒想過更強化了她被動的性格。在學校常常『黐住』家姐,根本沒有意識要開放自己結交朋友;雖然在家裡姊妹們的關係不算疏離,但我們都是性情內斂,不擅溝通,更不懂人際關係的技巧。」吳院牧坦言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的缺欠。

經歷神的安慰和醫治

吳院牧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有教會背景,但當年並沒有認真思考信仰這回事。中五畢業後,就在珠寶公司裡任職。1989年她不幸得了肺結核病,治療過程十分辛苦,身體承受很多藥物的副作用,甚至不得安睡。「那段日子心裡十分懼怕,擔心自己支持不了,不期然思想起人生的意義。」她的二妹妹邀請她返教會,崇拜的信息提到永恆的盼望,她當下便相信,並且繼續參加教會。半年後她對認罪悔改和跟隨基督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屬靈生命也漸漸成長,1992年受浸加入教會。

1997年她轉到一間大公司裡工作,發現自己適應不來;更大的打擊是身體出了問題,甚至需要動手術。她便辭了工作,希望手術後好好調養身體;怎料出院後好一段時間情緒都異常低落,最後醫生證實她患上了抑鬱症。「從未試過如此缺乏動力,那股恐懼總是揮之不去;精神近乎崩潰,卻又不想讓人知道。」感恩有主內姊妹陪伴同行,神的說話也成為她的安慰,讓她一步一步經歷神的醫治。

盼望也能為主所用

後來她去到一所老人中心工作,雖然情緒仍有起伏,但同事都十分接納她;上司更多番鼓勵她修讀社工,而且可以在工作時間上給予配合。2003年她完成了社工副學士學位,「感恩我不但可以學習知識,更從中得到自我認識和醒覺的機會,讓我重新學習如何處己、處人和處事。」除了感到生命被建立,她也發現自己對關懷服侍有負擔,便開始禱告求問神的心意。

直到2006年在一次培靈會中,當講員提到個人的成長和經歷可以被神使用和成為別人的祝福時,吳院牧心裡十分觸動並盼望自己也能為主所用。之後她和牧者分享心志,同年便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部分時間基督教輔導及宗教教育學士。三年後她用全時間繼續完成課程,並於2011年畢業。在學期間其中一年她修讀CPE,並經常到醫院實習;除了自己感到病患牧關是神給她的召命,也從同學、督導和病人得到印證。2012年8月神帶領她進入沙田區醫院服侍。

與病人建立信任和關係

吳院牧一直駐守威爾斯親王醫院,負責的病房包括婦科、骨科、內科和腎科。當接觸不同的病人,聆聽他們的傾訴時,讓她更真實地體會病人內心的徬徨與無助。「記得有幾位女病人,她們主動捉住我的手,讓我強烈感受到她們實在多麼需要有人支持和同行!」吳院牧明白同行必先同理,同理就要懂得聆聽,所以她常常提醒自己,不可帶著主觀與批判;而是要倒空自己、接納別人,從而給予真誠的安慰與關懷。

雖然面對的挑戰很多,但每當能夠與病人互動,並且建立關係和信任,吳院牧認為就是最大的鼓舞。「在內科病房接觸的病友,有不少的都是長期病患;與他們同行一段日子,大家猶如朋友,實在多麼可貴!」除了自己不斷用心的服侍,團隊的支持同樣重要,所以她很珍惜同工相聚的時間,從個案分享中有所學習,更從彼此代禱中得著力量。「除了病人,每個同工都是我的老師;我的經驗尚淺,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除了牧關技巧,吳院牧感到有需要在神學裝備上更進一步,所以在全時間工作之餘,還於晚上修讀道學碩士課程。提到有關思考和整合的功夫,她說之前有兩次分享個案研討的經驗都十分正面。「預備的過程實在不容易,但從整合中讓我可以更清晰和敏感病人的需要,對於往後探病實在是一大得著。」為服侍得更好而負上代價,吳院牧認為十分值得,因她感恩自己能參與院牧這個榮美的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