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院牧事工 實踐教會使命

參與院牧事工 實踐教會使命

專訪:大埔區院牧事工委員會主席 李煥華牧師

□:盧惠銓牧師 ■:李煥華牧師 整理:余靄明

□:李牧師近年代表教會加入事委會,可否先與我們分享一下,你是怎樣接觸院牧事工?你如何看院牧服侍?

■:大約九年前,為配合教會區會的安排,我來到現時大埔區的堂會服侍。當我編排崇拜時,發現每年都有「大埔醫院院牧主日」,於是邀請了大埔醫院甘院牧前來講道。那次分享後令我和教會領袖很有感動,於是開始與院牧部聯繫,逐步了解及支持他們的事工,例如透過教會親子摺紙行動,將心型摺紙送給院友,親身而具體地開始接觸院牧服務。

主耶穌曾提到:「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我認為醫院是實踐生命牧養的重要場所,是教會及其使命的延伸,以院友及家屬為事奉對象,實踐生命的同行,就如基督那樣。現今社會亦強調身、心、社、靈的全人健康,醫護人員透過身體檢查、手術、提供藥物等幫助病人,院牧則透過關心、聆聽、代禱等幫助病人及其家屬面對心靈及情緒上不同的需要,兩者同樣重要。

□:李牧師於今年度承擔事委會主席,你如何看自己的角色?又如何形容事委會與院牧團隊的關係與合作?

■:在我而言,主席是院牧們的同行者,院牧於前線接觸病人,我與事委會於後方支持、鼓勵及為他們禱告。主席也是院牧事工的協調者,院牧事工除了前線工作外,也屬於一個體制,透過制訂政策以協調及平衡各項事工發展,因此要充份掌握當中的人與事,既要關心和體恤當中的難處,亦要按實際需要作出協調和平衡,這也是牧養的工作。主席亦須保持前瞻性,同時能掌握各事委對不同事件的理解和看法,盡力尋求各方共識。

我會以「水杯與水」的關係形容事委會與院牧團隊的關係與合作。院牧團隊如水,讓人飲用、解渴。水需要容器盛載,這容器就是水杯,為水提供適合的條件去發揮最大的效用。空的水杯不能給人解渴,杯的容量又須配合水的份量。可見,事委與院牧之間是彼此需要對方,但沒有凌駕性及從屬性。而主任院牧與主席在其團隊中均發揮重要的角色,所以彼此之間應有充足的信任和溝通,明白和諒解對方的處境和所作出的考慮,便能合作無間,發揮最大的果效。

□:你怎樣看教會與院牧事工的關係?作為教牧,你認為可如何有效地推動堂會和弟兄姊妹持續支持和參與院牧事工?弟兄姊妹在服侍中又有何得著?

■:由於醫院院友人數由數百到以千計,單靠數位至十數位院牧所做的非常有限,地區教會就是重要的資源。以大埔醫院院牧部為例,很多事工均與教會合作,一方面教會為院牧提供更多資源,另一方面信徒透過服侍在事奉上得著造就和開闊眼界,讓教會實踐大使命,藉此建立教會、培訓人才。不同教會一起參與院牧事工,亦有助凝聚區內教會,加強彼此的合作,所以在此感謝院牧們所作出的努力。

我服侍的堂會,我們將與院牧事工的合作放在傳道栽培每年定規的事工中,由整個部門來推動,視為教會整體服侍的方向,基本上全堂都樂於參與。現時本堂主力參與醫院福音聚會,聚會後的陪談讓弟兄姊妹更懂得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學習與院友分享福音,為他們代禱。這幾年,弟兄姊妹因參與服侍而成長,事奉心志也加強了。

□:如何看院牧的持續進修和專業發展?事委如何支持前線同工在專業上學習和培訓?

■:我個人十分肯定持續進修是重要的,因為生命建立的工作是要配合社會變遷所帶來不同的需求,例如病症不斷的轉變,癌症、心臟病越來越普遍,情緒健康亦成為社會一大隱憂。為此,院牧同工必須具有充足的裝備,以應付轉變所帶來的不同需要。院牧同工要具有謙卑、開放的心,透過持續進修吸收理論、整合經驗,幫助他們作牧養神學的反思,追求生命成長;同時亦要關注個人的身心靈健康,在壓力中取得平衡。事委應掌握個別院牧的情況,按其需要給予適當的空間和資源上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在工作時間內或工餘時安心進修。我相信事委會對院牧專業發展是十分認同的,唯單靠個別院牧室的事委會,實在有一定難度,所以這方面需要靠賴院牧聯會提供相關課程和培訓才可。透過院牧聯會連繫及凝聚各院牧室,推動專業發展,裝備大家擴闊視野。

□:可否給院牧團隊欣賞和勉勵的話?對未來的院牧事工又有甚麼期許?

■:我很欣賞大埔醫院各院牧,縱使有時很辛勞,或在事奉中未必事事能盡人意,但能經常保持笑容,給人可親近和滿有生命力的感覺。此外,大家有很好的團隊精神,能一同承擔、互相補足、和諧合作。盼望各院牧能保重身體,注意健康,在忙碌中能保持與主親近,在主裡支取力量,並有合乎自己個別需要的渠道紓解壓力。我亦希望院牧團隊能保持與醫院員工的良好溝通及美好形象,探索不同的合作模式,為現時仍未參與院牧事工的教會開拓合作空間,以及聘請和培育足夠的接班人以應付未來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