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意善用一生 活出院牧召命 – 張麗碧

定意善用一生 活出院牧召命 – 張麗碧

 招潔儀 院牧聯會2017年春季在職院牧及教牧CPE課程學員  

今年初,神學生醫院牧關日的十年回顧環節,大會介紹工作坊其中一位講員,也是第一屆的參加者,正是這次受訪的張院牧。她跟筆者分享,在她進入神學院前,已經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為院牧;年幼時,原來她已經接觸病患與死亡。

思考死亡與人生的意義

自小在公屋長大的張院牧,父親是位嚴父,任職貨車司機,工作勤奮盡責。母親是逆來順受的傳統婦女,主力照顧五兄弟姊妹的生活所需。張院牧排行第二,感覺較少得到父母的心靈關注,加上性格內斂,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偏低,也不善拒絕他人或處理衝突。

大約七、八歲時,張院牧的一位親戚離世,當晚全家人到殯儀館陪伴主家守夜;無聊之際,她走到隔壁的靈堂,裡面的燈雖已關了,但中央掛著相片的牆壁背後有光,於是好奇地走進察看,只見一個男人躺著,她告訴自己,他已經死了,將來她都會這樣。這是她第一次接觸死亡,也開始尋問:「死亡是什麼?」

中四時,張院牧在同學的鼓勵下,一起到醫院做義工,主要是推一些雜誌到病房,給病人借閱。「我遇見一位年輕病人,因截肢缺了一隻手,令我思考:為何人生會有苦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後來有同學邀請她信主,她決志後,跟隨一位老師查經達三年;中六時,她參加教會夏令營,並回應神的呼召,願意全時間事奉;但之後,因中大藝術系取錄了她,她只好把呼召存記於心。

希望善用生命做得更多

大學畢業後,張院牧成為一位中學美術科老師,為了更能幫助學生,她用了六年時間,在工餘進修輔導。課程讓她更多認識自己,自信得到提升;同時,她發現自己有更多的可能,並不滿足於只當一位老師直至退休。她更經常反問自己:「如果他日離世見主,我能否坦然交賬?」

當老師期間,張院牧的一位親戚患重病入院。她獨自前往探望時,邀請他信主,他本是搖頭,之後點頭,最終決志,她形容那一刻的喜悅是難以言喻;一星期後,那親戚就離世了。「我感受到臨終病人能夠接受福音、得著永恆的盼望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羨慕當院牧這職事!」2006年,在丈夫和兒子的支持下,她辭去教席,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2009年畢業後,修讀臨床牧關教育課程(CPE)第一單元。其間,張院牧知道沙田區院牧事工聘請院牧,她本不打算申請,因需要的是有經驗的男院牧,但在督導的鼓勵下,她嘗試應徵,之後得悉他們已有人選,只因對方最後沒有簽約,最終讓她能成功獲聘。同年12月,她正式成為沙田區醫院的院牧。所以,她深信這崗位是神為她預備的。

從病人的經歷體會人生

過去九年多的事奉,張院牧主力服侍腫瘤科病人,對生老病死有很多的體會。她見過不少臨終病人會「盤點」自己的一生,曾有病人說這一生都是「渾噩」、「一事無成」,感到懊悔和遺憾。因此,她定意要活好這一生,希望到自己離世前能夠無悔,能配用保羅的話總結一生:「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4:7)

與人復和對臨終者都是相當重要的,張院牧曾見證一位病人與家人關係復和,令她畢生難忘:這位年約五十歲的未婚男病人,一次離家出走後,四年內沒再見過媽媽;後來他患上肺癌並擴散至腦部,在張院牧的邀請下,他決志信主,並對生命有更深反思,表示希望與媽媽復和,於是院牧聯絡其姊姊,請她告訴媽媽他病危的現況。「那天他的媽媽真的來到病房,他洗乾淨了杯子,端上水,表示以水代茶,向媽媽認錯道歉,媽媽立時淚如泉湧!」

從困惑掙扎到堅持召命

回想入職時,當不斷要面對病人的離世,會有許多沈重的傷感。她曾造了一個夢:在一個黑夜,見到很多重型貨車,逐一由懸崖跌下,然後爆炸,變成一片火海,她清楚看到裡面是有人的,但就是無法拯救。她才發現自己壓抑了許多未能釋放的哀傷,於是用不同方法抒發情緒,包括:寫日記、聽詩歌、彈琴、與丈夫傾談。她更清楚知道,因為多數熟稔的病人已經信主,將來可以在天家再見,因此就較能夠釋懷。

張院牧心裡曾有一個疑問:「院牧探望受苦中的病人後,他們仍然會痛、會死,那麼院牧的功能在那裡?」後來,她從神學家莫特曼的言說中,理解到「健康」不是等如沒有病痛,「健康」是指人有力量與失去功能的身體共存。因此,她盼望能以真以誠關心病人,讓他們感受到神的愛,願意與祂結連,從而得著力量,可以與病苦共存。最近,她遇到一位患末期癌症的女病人,她住院期間,見到身邊許多病人離世,內心出現強烈的恐懼,經常落淚、發惡夢。張院牧探訪多次後,她願意決志信主並受洗。之後,她清楚說出心裡滿是平安,再沒有發惡夢,並提出希望將來的喪禮用基督教儀式進行。她的改變令很多醫護人員感到訝異。能夠幫助一個受苦者與神結連,能靠著神安穩地跨越困境,這正是院牧的召命所在。

張院牧表示,感謝神讓她能成為院牧,更讓她曾在區內六間不同性質的醫院服侍,接觸不同病患、處境的病人,令她在服侍上有更豐富的體會,個人生命也有所成長。從前曾執教鞭的她,清楚知道自己有教導的恩賜,她希望將來能透過教導的機會,去分享和傳承自己院牧服侍的得著與體會。正如今年初,筆者跟張院牧第一次接觸,就是在神學生牧關日,看見她成為工作坊的其中一位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