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澱生命 餵養主羊 傳承服侍 - 李鶴齡

沈澱生命 餵養主羊 傳承服侍 - 李鶴齡

 採寫:余靄明 

化學反應其中一種稱為沈澱(precipitation),是指從溶液中析出固體物質的過程。李院牧跟筆者分享時,提到自己以「沈澱」為人生座右銘。化學過程的沈澱固然需時,生命的沈澱更非朝夕,那種要慢下來的態度與李院牧年少的性格完全相反……

沈於現實的世界

李院牧出身自基層家庭,父親是海員,母親是小販,作為三兄妹的老大,他自小已養成外向、勤快、努力的個性,信主前的他做事更是「快、準、狠」,答應了的事情必定做到。

由於父母容讓自由發揮,李院牧不但獨立、反叛,甚至離家出走成為童黨,沾染不良嗜好。另一方面,因為家境貧困,他深明要富強起來的道理。因此年輕時他已經輟學打工,由搬運貨物到從事電子廠生產線,為的是賺取更多金錢。可是每月花費於煙、酒的開支很多,所以他當時還是未能富起來。

浮沈人海終遇見神

基於外向的性格,李院牧自小熱衷足球,更經常與友伴一起組隊踢足球。「有一日,隊長告訴我們想結識一位女孩子,她是常常上教會的,於是我們就以踢足球為名上教會。」由於他們是童黨出身,加上外表的打扮,在教會屬「標奇立異」人士,令弟兄姊妹感到不安,獨是一位女導師願意接待他們。可是,在一次團契聯誼聚會中的一個誤會,令這群叛逆少年與教會其他人發生衝突,李院牧也隨夥離開教會。

奇妙地,足球隊隊長的妹妹在後來信了主,更邀請他們整支球隊出席1975年香港首次舉行的葛培理佈道會,李院牧就這樣「被神尋回」,最終在這次佈道會決志信主。其後他參加教會,遇到一對情侶(後來成為牧師夫婦),在他們的開導下,李院牧重拾書本,透過修讀夜校課程獲得更高的學歷,投身更好的工作去養家。

從人生高峰到沈澱生命

當他在夜校修讀中六課程時,李院牧曾有感動向神許願作全職事奉。只是當工作的情況逐漸好起來時,他開始淡忘了這個許願。因為他的勤奮加上口齒伶俐,令他在銷售這工作上越來越得心應手。他在每間公司工作十年,轉職兩次,到第三間公司時他更用五年時間就由初級銷售員擢升至銷售經理,每年還帶領團隊到公司位於星馬的總部開會。

同時,李院牧在教會的事奉也身處「高峰」。當時已婚的他在教會內熱心事奉,更是教會執事會主席,太太則是傳道人。「當我嘗試回望過去,開始感受到神對我生命的陶造。我逐漸願意放慢,聆聽神的聲音,就是我常提醒自己的『沈澱』。」那時,洋名Peter的李院牧多次讀到約翰福音21章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的經文,感受到神藉此呼召他。喜歡閱讀的他,想起讀過全職事奉者的人物傳記,提到可以從家人、教會和自我反省去尋求印證。經過印證後,他願意起來回應呼召,進入伯特利神學院接受全職事奉的裝備。

成為院牧繼續生命的沈澱

「其實我未進入神學院之前,已經希望將來能夠成為院牧。」原來李院牧的爸媽在八十年代相繼患上肺癆,入住葛量洪醫院。當時他既要上班,放工後又要匆匆回家拿湯水到醫院探望雙親,覺得很頻撲,他想如果有人能夠代為關心家人就好了。有次探病時,他遇上鄰床有一位無親無故的婆婆,沒有人來探望她,於是將帶來的湯水分了一碗給她,令他更感覺到這些孤單的病者需要有人去關心他們。這些感動驅使他要成為院牧。神學畢業後,他先在堂會牧會一年,於2009年7月初加入廣黃院牧事工團隊服侍,至今剛好十年。

回想過去十年的院牧服侍,李院牧不但持續以「沈澱」為人生的座右銘,更一直在服侍中謙卑學習。他回憶作院牧初時,有時未能以病人為中心,跟病人的溝通都是「一問一答」的。一次,他跟一位女院牧探望剛離世病人的家屬,女院牧表示想替逝者進行「臨終禮儀」,家屬聽到「臨終」二字即感不悅,因為他們還未接受病者已逝,所以責罵兩位院牧,他們只好急速離開。這次經歷讓李院牧醒悟,服侍要以病人及其家屬為中心。近年,李院牧體會到要說出真正有同理心的話很難,但要有同理的「心」實在很重要。「我探望一位患上肌肉萎縮症的女孩子,幾次探訪後,她願意決志信主,並想請我關心她的哥哥,因她見到他很辛苦。於是我約了她的哥哥見面,外表健碩的他從事地盤工作,除了工作辛勞,每天奔波到醫院探望妹妹,家中還有一位曾經中風的母親要照顧,他越說越激動,拳頭緊握著的。我除了用心聆聽,亦嘗試同理回應:『先生,我很多謝你願意與我分享你的情況,我看到你的確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他聽後,淚水如缺堤般湧出來,因為他感受到關心和被明白。」

作為現時團隊內其中一位較資深的院牧,李院牧不但樂於與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彼此學習,也積極將服侍的經驗與新一代的院牧分享。「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多欣賞別人,也要明白個人性格影響做事方法。」在事奉上,他有兩位「屬靈上的老友記」(一位傳道、一位牧師)作為支持者,就算其中一位身在外地,他們也不時互相分享事奉上的體會。他很喜歡藉著閱讀來自我增值,平日更喜歡飲茶來放鬆自己。展望未來,李院牧將「同行—反思—再同行」的精神用於院牧團隊的傳承上,樂意與新一代院牧同行,栽培他們,並幫助他們辨識合適自己的崗位,然後繼續與他們同行,期盼將來自己退下來的時候,新一代院牧能夠順利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