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原則 因時制宜

掌握原則 因時制宜

專訪:養和醫院護理總監 文保蓮女士

文保蓮女士:

  • 70年代畢業於伊利沙伯醫院護士及助產士學校
  • 1982年底在澳洲墨爾本Philip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現為RMIT)完成主修護理教育的護理學士課程
  • 1989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行政人員管理碩士學位(EMBA)
  • 曾任護士教師、護士學校校長至1991年轉為護理行政人員
  • 2011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ur)

□:文保蓮女士  ■:盧惠銓牧師 整理:梁婉琴

■:從事護理工作多年,可否先和我們分享為何投身護理行業和當年點滴?

□:當年投考護士並非在自己的計劃之中,更從沒想過以護士作為終身職業。記得當年讀預科時適逢政府醫院招聘護士學生,有朋友鼓勵我投考,我便帶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先通過英文考試,繼而接受面試。後來知道當年三千多名考生中,只有二百多位被取錄,而我竟然幸運地成為其中之一。其實最初也沒有帶著很大的期望進入護校,但在訓練過程中,漸漸發覺自己從照顧病人的過程中得著很大的滿足感。

那個年代,護士照顧病人是相當全面的,記得做護生時曾經試過為病人預備麵包和熱鮮奶,也會為一些四肢癱瘓的病人剪髮和修甲,甚至抹油滋潤皮膚。這些工作我都視之為份內的事,只要我看到病人清潔和舒適,便會感到很高興。所以學護第一年我已經肯定自己適合當護士,並且認定這將會是我的終身職業。

■:在前線照顧病人已十分樂在其中,那麼又是甚麼因素推動你由臨床工作轉從護理教育?

□:其實也不是自己刻意經營的。話說當年負責產科的產前護理,在產前專科門診內經常都有上百位孕婦在輪候。我覺得可以善用這時段,於是自製了一些簡單教材,向準媽媽們講解產前知識。雖然未曾受過師範教育,但自己對教育和傳遞護理知識確實有點興趣,加上產科教師也觀察了我在產房和產前門診部教導護士學生和產科學生兩年多的時間,他們都鼓勵我到海外進修。可惜當機會來到時,補送政策突然改變了。原本需要自費進修,最後卻得到養和醫院全費資助,1981年前往澳洲完成了護理教育的學位課程。

海外進修讓我感到最大的獲益是體驗了「自主」的教學模式,從前我們需要嚴謹地依循學習規範,但在澳洲卻要求學生自訂學習目標,也就是鼓勵主動積極和靈活變通。所以這兩年的學習經歷不但愉快,更對我日後在教學上帶來很大的啟發和裨益。

■:提到教學,你如何把傳統和開放的學習模式融會並應用出來?你認為新一代的護理人員有哪方面的「強」與「弱」?

□:雖然我十分認同「自主」的重要,但必須先建基於規範之上。現代護理尤其注重程序和指引,這些都是需要跟從的,但更重要的是明白背後的原因和掌握原則,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按個別病人的情況來處理,也就是要因時制宜而並非一成不變。當然還需要用心觀察,體貼病人的需要,即使簡單如打針派藥、探熱、量血壓、扶抱病人等等,每個護理操作都可以做得十分專業。所以對護理者來說,愛心、技巧和知識這三樣都是缺一不可的。其實新一代的護理人員在知識領域上有很強的優勢,他們可以透過先進的資訊科技獲取最新的知識,並加以鑽研。不過他們仍需在人際溝通技巧上多加努力,更要懂得處理壓力和面對挫敗。

■:院牧部為護生講授「生命成長」課程已超過十年,你如何看我們在這方面服侍的價值?

□:正如剛才提到同學們都會在學習或人際關係上遇到不同的壓力,其實「生命成長」課程提供了一個很寶貴的機會,讓同學不但可以增進對自我的認識,並透過院牧的分享,體會院牧本身就是很好的聆聽和關懷者,從而成為他們信任和傾訴的對象,讓他們的壓力和情緒有機會得以疏導,多一點正能量面對學習和實習。此外,當同學與院牧接觸互動後,更明白院牧如何發揮關懷與同行,並會主動轉介有需要的病人和家屬,讓院牧探訪並給予適切的關顧,這實在是很好的支援和資源。

■:作為國際性的醫院認證計劃評審委員之一並會經常到不同的醫院評審服務水平,你認為「心靈關顧」可如何在醫院「全人關懷」的服務理念中具體和有效地實踐出來?

□:我的評審經驗主要來自政府醫院,雖然未必每一次都會評審「心靈關顧」服務,但這一項卻是必須具備的。也就是說在病人有需要時,不論醫院是否有特定的宗教背景,都必須能夠有效提供相關的「心靈關顧」服務。按我觀察,當病人出現問題或需要情緒疏導時,他們都較多信任有宗教背景的人士,院牧當然是其中之一。在養和醫院,我認為院牧與醫護的合作是一件很美的事,因為不少時候病人和家人都會落在無奈和無助之中,醫護同事也未必能全面照顧他們的心靈需要,而院牧們卻願意有耐性地給予關懷、情緒疏導,甚或長久的陪伴,以致醫護同事可以更專注處理病室的工作。所以雖然院牧的工作看似微小,但其發揮的功用卻是有目共睹的,其身分與角色也是絕對被認同和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