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心散播「全人關懷」的種子

以愛心散播「全人關懷」的種子

那打素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 學院主任李鳳琴博士

鳳琴博士自2019年8月起擔任那打素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Nethersole Institute of Continuing Holistic Health Education,下稱 NICHE)的學院主任,自上任以後一直致力提升醫護人員身、心、社、靈的全人健康,推動全人關顧的核心價值,承傳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矜憫為懷」的精神。

李博士於1988年成為註冊護士,及後獲得註冊助產士、註冊護士教師資格,繼續努力不懈地進修專業知識,先後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護理學(榮譽)學士、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亦是香港護理及助產士專科學院的院士,及香港老年學護理專科學院執行委員會成員。

李博士早前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擔任學術人員(1995-2019),有豐富的科研及教務工作經驗,並服務香港護士管理局考試小組委員會及參與評審本地大學課程、學術提案和學術期刊文獻的工作。她現時出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客座副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名譽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指導老師及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名譽顧問。

李:李鳳琴博士 編:李潔嫦

編:當年的學護生涯有哪些難忘的經歷?

李:我入行的年代,醫院管理局還未成立,由前身的醫務衞生署管理所有公立醫院,其中幾間醫院附設護士學校。由於許多病室護士都是來自同一間護士學校,所以對新人照顧有加,施予耐心教導;學護在同一病房連續實習幾個月,容易跟上下建立關係,我很快便適應環境。

那個年代還未有護理支援服務人員,所有照顧病人的貼身工作,例如清潔身體、餵食等等都由護士負責。難忘的點滴有許多,有些病人要插喉管,不能說話甚至無法移動身體,每每依靠護士的細心照料。每當病人感覺到身體乾淨舒服,情緒變好,便會看著我報以感謝的眼神。我在一間非急症醫院工作的時候,曾遇到一位身體癱瘓的病人。他很饞嘴,喜歡吃零食,結果招來螞蟻爬上床鋪。看見他費勁地用口吹氣驅趕螞蟻,我立即上前幫忙。若說護士工作很辛苦,病人無能為力的景況,不是更辛苦嗎?我很感謝神的恩典,給我許多深刻的經歷,令我深深體會到有能力去幫忙別人是種幸福。因此,我從沒有想過離開這行業。

編:你當時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何有改變職涯的想法,轉往學術研究的路途呢?

李:我當初對護士工作的想法很簡單,跟病人接觸、親身照顧,才深刻地感受到臨床護理對病人的意義。工作帶給我許多快樂和滿足,就連讀大學都繼續做兼職護士。雖然如此,心裡仍有一個讀大學的夢想,對知識有份熾熱的追求,因此當知道香港中文大學開辦第一屆護理學(榮譽)學士課程,立刻把握機會。之後繼續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把過往臨床經驗用於理論實證,我在過程中看到學術研究的出路,於是從前線崗位轉為科研和教學方面。

編:你專注的學術研究範疇是什麼﹖在當中有何啟發﹖實證為本的研究對於醫療前線工作所發揮的角色是什麼﹖

李:我在醫院工作時,接觸的病患者很多都是老年人,他們因生活上的壞習慣及年長機能退化而出現各種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退化性膝關節炎等都很常見,因此我的研究亦是環繞老人內科的病患。香港正處於人口老化的狀況,很值得投放時間去做這方面的研究、收集數據進而提出有效的措施。我深信理論是由前人所得的觀察匯集而成的智慧,在乎你對理論的認識、深度和應用。很多理論經過長年累月的驗證和修正,因此學術研究在我心目中是尋求真實的現象。前線工作時常會遇到各種類型的病患者,做好護理的工作需要個人經驗與理論相輔相成,因此我會鼓勵前線人員在繁重的工作中抽空進修,抱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最終得益的是病人。

編:你加入那打素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下稱NICHE)之後,有何抱負和發展計劃?

李:「矜憫為懷」是那打素醫院的核心價值,當中包含「全人關顧」的理念,意思是對人整全的關懷照顧,兼顧到人在身體、心理、社交和靈性方面的健康需要,實踐這種「全人」的文化,醫護人員首先要關注自己的全人健康,才能夠在服務上做到真正「全人」的層面。我加入NICHE後,希望能夠促進醫療人員的全人健康及對被服務者的全人關顧。我們會透過各類型課程和活動傳遞信息,策略是先幫助學員放鬆心情來投入學習,並著重用體驗活動啟發學員,使學員從反思和覺醒中,產生內在動力,以至會主動地在工作上實踐所學。因此,課程的理念是本著愛心、帶著矜憫為懷的精神,為各職系員工的需要而設計。我們也出版季刊《雅風》,以文字去傳遞核心信念,藉不同類型的專題及醫院同事的分享去闡述「全人」理念,透過真人真事展現「矜憫為懷」,讓讀者受到本院的文化薰陶。

為了建立及鞏固這種理念,學院有一個「NICHE伙伴計劃」,定期以不同主題的活動,讓不同部門和職系的員工互相認識,打破隔膜,建立歸屬感及互相關懷的文化。這裡有些服務已久的員工,本身享受工作,願意貢獻所能,而且對下屬充滿愛心,他們的知識技能、對工作的投入都是重要的人力資源,希望他們能夠把經驗傳承給新員工,讓每一位員工都感受到職場上的愛與關懷。

未來發展方面,隨著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服務重組,服務將延伸到北區醫院,盼望能藉此機會將「矜憫為懷」的精神延展到北區,令北區的居民受惠。

編:作為專業護理人員,「全人健康」在護理之中佔有如何重要的位置?

李:我認為非常重要,全人健康即包含身、心、社、靈四個向度的整全健康。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對照顧病人的「身」很重要,「心、社、靈」則關乎觀察、體恤及聆聽病人的內心,回應他們的需要,亦是一種照顧關懷的臨床技巧。護士是最長時間在病人身邊的人,也有最多機會去體會病人的感受,因此,護士在「全人關懷」上有著優越的位置。雖然護士的工作很繁忙,難以停下來跟病人細談,卻能保持觀察病人各種變化和需要,藉著細微的舉動去表達關懷,簡單莫如幫助病人以舒服的姿勢坐在床上,以一點一滴去關心他們。

編:現時學院提供許多全人健康的課程,這幾年護士學生最感興趣學習的是甚麼?有些近年發展的理論,例如「幽默療法」、「愛笑工作坊」,效果和參加者的反應如何?

李:年輕的學護比較喜歡自我認識的工作坊,此外職場上的溝通與衝突的工作坊也受歡迎。「幽默」其實是排解紛爭、舒緩壓力的良方妙藥。在病房中,醫護如能運用幽默,可以有效提升醫患關係;幽默與健康的關係已有不少實證研究。不論「真笑」或「假笑」都令大腦分泌快樂的激素,當參加者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明白快樂是一種選擇,在困難的處境也會學懂「笑」著去放鬆情緒。醫護工作面對很多壓力,照顧別人同時更要照顧好自己,以輕鬆、潛移默化的方式相信可以令他們理解和接受全人關懷的核心價值。

現時的服務對象多數來自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的學生、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雅麗氐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各級職系員工,也會服務其他公立醫院或機構,按需要制定課程內容,希望「全人」概念像種子散播在不同的地方,加添愛心的服侍,在工作上實踐關懷的文化。

編:院牧服務提供心靈關顧,跟醫護一樣以關愛為本,你對院牧服務的理念和實踐有何觀察和建議?

李:我深信院牧是帶著得人靈魂、傳福音的使命;院牧服務很重要,他們仿傚耶穌基督對待貧苦病患的人那份「矜憫為懷」的精神。他們不僅關心病人,同時關懷家屬和醫護,照顧他們的心靈需要。院牧的工作性質需要待命(on-call),在人手缺乏下工作的壓力實在不少,所以關心別人也要關心自己的情緒和心靈健康,這樣他們的屬靈生命會更豐盛。院牧的工作需要盛載別人的哀傷,容易導致心靈疲累,若能在制度上定期安排一些較長的休假,讓院牧得著身心靈的更新,靠上帝的恩典重新得力去事奉,這樣就能夠走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