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霞院牧 新界西院牧事工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評價」與「被評價」的現實世界,常以世俗標準衡量自己與他人,如財富、職業、學歷、頭銜、外貌等,這些似乎成了判斷「我是否有價值」的依據。舉例而言,一位罹患重病、無法自理的人,往往被視為「對社會沒有貢獻,生命沒有意義與價值」的存在。以往的我,也不自覺地受世俗價值觀影響,用功利的角度來評斷生命的價值。
然而,當我參與院牧事奉後,透過探訪認識不同病人的生命故事,我深切體會到每位病人都是獨特且珍貴的,這使我持續反思生命真正的意義。兩年前,我在探訪中遇見一位病人阿滿(化名),這段相遇讓我對生命價值及神創造人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領悟。
阿滿是一位退休的高級警務人員,2020年他因鼻咽癌的後遺症,導致說話、吞嚥與呼吸等多項身體功能嚴重受損,多年來一直依賴鼻導管輔助呼吸,鼻胃管餵食,並在頸部做了造口手術,無法言語,只能用動作與口型溝通。病情使他失去自理能力,住院已逾五年。雖然多次接受治療,但病況未能逆轉,死亡威脅近在眼前。
作為院牧,我無法扭轉他的病情,卻能持續探望關懷,傾聽陪伴,使他情緒得到同理與舒緩,心靈獲得支持與力量,助他面對困境。阿滿已失去言語表達能力,院牧則透過他的非語言行為如眼神、動作、表情等,以及依據口型判斷他想傳達的意思,來理解他的心聲。
根據研究指出,人們表達感受和態度時,語言內容只佔7%,更重要的是語調、語速等語音特徵(約38%),以及表情、姿勢、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溝通(約55%)。1 因此,探訪病人時,非語言溝通是關鍵線索,這些無聲訊息能更深刻表達情感與態度,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並回應病人需求,建立信任和支持關係。
那麼,如何聆聽病人的非語言表達?在我的臨床經驗範圍,以下的策略都能夠幫助我更適切地回應病人:
- 持續保持眼神交流: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個關懷的點頭,遠勝千言萬語,讓病人感受被重視、尊重與關懷,進而建立信任。
- 運用開放的肢體語言:身體微微前傾,臉部表情溫和寬容,讓病人感受到被接納,傳遞友善與親和力,營造尊重且信任的溝通氛圍。
- 採用溫和且關懷的語氣,配合適當語速,讓病人願意傾吐內心感受。
- 使用簡短句子,句間留適當停頓,給予病人充裕時間理解。
- 運用肢體語言、手勢、圖片、白板等輔助工具,並給予充分時間讓病人理解與回應。
上帝珍愛每一個人
院牧與阿滿逐漸建立信任,真誠分享永恆盼望。在陪伴他時,開門見山講述福音,未必是最首要的,必須先了解病人的真正需求,才能對症下藥。對阿滿而言,院牧的真心關懷、陪伴、聆聽、同行,甚至於沉默,已是最好的福音表現,由此讓他感受到被關愛、被尊重,體會到上帝的愛真實且具體。多次探望,阿滿都願意讓院牧為他禱告,心靈與永恆的天父連結。他漸漸地被主的愛深深感動,最終接受耶穌為他的救主。因著主介入生命,他重新找回內在的平安與安穩。深信此後,上帝會賜他更多機會和時間,更深入認識信仰。
身體不自由,卻換來心靈自由
阿滿自病發以來,幾乎失去做事能力,感覺毫無價值,成了家人的負擔。然而,當他將生命的盼望轉向主耶穌,以神兒子的身份被肯定,內心充滿難以言喻的平安。他深切感受到家人與醫護人員的關愛,也體會院牧真誠的陪伴與關懷。這份來自上帝的愛,成為他真實力量的泉源。過去他以為毫無意義的生命,逐漸學會接納疾病帶來限制,也接納真正的自己,帶著感恩的心向身邊的人表達謝意,重新燃起生命力量。
生命每天都可貴
家人不離不棄的愛,是他面對人生困境時最大的力量。某次,他向院牧分享,11月25日是他與妻子結婚三十周年紀念日,也是妻子的生日,他微笑示意:「心裡撲通撲通跳動,期待這一天的到來。」阿滿感受到幸福與期待,生命因此添了幾分喜悅,也讓我和親人深刻體會生命的珍貴,活好當下是何等重要。
生病也可成為別人的祝福
信主之後,阿滿開始熱切禱告,為妻子的手術和兒子的工作不斷向神祈求,神一一垂聽回應,他的信心因此更堅定。懷著神賜的信心,他不僅持續為家人禱告,還主動為院牧代禱。原本院牧來關懷他,沒想到反而從他那裡得到更多祝福。病人的禱告尤其珍貴有力。阿滿雖不確定生命還剩多少日子,但毫無怨言,反而懷著愛心為身邊的人獻上禱告,帶來祝福與盼望。黃天安牧師在其著作《長期病患》提到:「這讓病人不只是被動接受者,更成為施予者,在靈性上得到滿足,也實踐了聖經彼此相愛的教導。」而古倫神父《陪伴一生的醫治》的論述亦非常深刻:「能夠這樣做的人,會成為周圍環境中的祝福泉源。正是藉著如此禱告和付出,他們轉化了自己的病,他們的病也可成為別人的祝福。」
擁抱尊貴的身份
若以「做事」的角度評價阿滿,或許會覺得他毫無作為,似乎甚麼都做不了;然而,從生命真正意義來看,他的存在本身即是無可替代、珍貴的價值。靈修神學家盧雲神父曾說:「人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做了多少事,而在於即使能力有限甚至無所作為,仍能保持內在生命力,結出生命和愛的果實。」人的存在被神賦予深刻意義。
對阿滿的家人而言,他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家人的愛,並非因他能為家人做甚麼(doing),而是因為他與家人同在(being)。疾病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價值。這讓我深深體會主耶穌那無條件的愛──祂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做了甚麼,或我們有甚麼能力,能蒙恩寵,而是因為我們是祂的兒女,這身份給予我們尊貴的價值。當我們不清楚自己在神裡的身份時,常依世俗標準衡量自己,如外貌、成就、地位或工作表現,導致自我懷疑。唯有建立在「上帝眼中的我」這永恆根基,認同自己的身份和價值,無論做得如何,我們永遠是神所愛的兒女,這份愛永不改變。
與阿滿的相遇,使我體悟人的存在意義不在於所做多少事,而在於存在本身。這寶貴的經歷更新了我對病患的看法,使我更能以尊重和愛去陪伴他們。
1.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於1971年提出的「麥拉賓法則」被廣泛接納和探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