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院牧研討會報導:哀鐘再鳴

在職院牧研討會報導:哀鐘再鳴

重尋隱藏哀傷對心靈關懷的影響

採寫:李潔嫦

8月13日在職院牧研討會邀請了伯特利神學院周美蘭教授主講「哀鐘再鳴—重尋隱藏哀傷對心靈關懷的影響」,有關院牧隱藏的哀傷對其心靈關懷的影響,以及透過臨床經驗覺察隱藏的哀傷,去醒察自己及病人的心理變化。人經歷傷痛,自然會避開痛處,然而哀傷不會因時間而消失。當面對病人時,內心的痛處自然會再次顯露出來。院牧如何去聆聽和詮釋病人的感受,也是受自身經歷的影響。哀傷的經歷可以轉化為動力去推動牧關工作,若能妥善處理就會成為助力;若沒有調適,或多或少會成為事奉的阻礙。

院牧礙於專業形象,傾向隱藏或不易在人前表露憂傷的情緒。周教授提醒院牧要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能夠承認、感受和表達哀傷,才稱得上為專業。她提到大部分人在哀傷期都處於「鐘擺」的狀態—在失落和復原之間來回。由於哀傷期太痛苦,有些人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復原期,可是這樣會陷入隱藏哀傷,院牧與傳道人的情況尤甚,這樣會減弱牧關效果,變得機械化、對錯焦點、對哀傷的靈敏度減低、過分理性等等。

參加者均認為講者的分享有助反思自身的哀傷。劉寶綺院牧回應「一個勝過言『癒』的專題分享,最窩心是周老師以輕鬆佻皮的演繹手法,帶出臨床牧關所積壓的哀傷情感;專業崗位的侍奉,骨子裡最核心的成分,就是一顆肉心。正如鐘響磬鳴的效應,經年累月面對病床邊臨終的陪伴關顧,院牧內在同樣是牽腸縈心,逃不出鐘擺兩邊的平衡調適週期。」

招慧敏院牧回應「個人深信,上主關愛我們這個人,多於我們為祂作甚麼!講員重申,只有當我們坦然哀悼自己的失去,我們才能有效地幫助他人處理哀傷。表面意思是:為了作有效的服侍,我們要處理自己的哀傷。這番話有更深層次:上主深愛我們,等候我們經歷被愛、被療癒之後,可以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盛載別人的生命故事,與他人同行一段哀傷路。」

其他會後問卷回應包括「內容與個案非常切合」、「倘若未有經歷自身的哀傷,牧關只能同理,未能同感!」

周教授在總結提出牧關過程的哀傷(professional grief)是一種不被認可的哀傷,唯有可以接受與包容自己有軟弱有悲傷的人,才能夠安心的接觸對方軟弱與悲傷。相反,當我們不能夠允許自己軟弱與悲傷,我們是無法向一個軟弱與悲傷的人釋出由衷的包容。保羅鼓勵我們「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