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院牧研討會報導: 重拾快樂 – 認識接納與承諾治療(ACT)

在職院牧研討會報導: 重拾快樂 – 認識接納與承諾治療(ACT)

整理:李潔嫦

今年1月30日在職院牧研討會上,臨床心理學家黃志明博士以「重拾快樂 — 認識接納與承諾治療(ACT)」為題,分享接納與承諾治療應用於精神和情緒問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如何幫助人有效地減輕負面思想。他首先提出一個重點「心理靈活性」,很多困苦都是源於糾結的思想,例如過份自我批判,當人能夠接納痛苦經驗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重新發現自己的人生方向,承諾行動,堅定地朝著與自己相符的人生價值的方向前行,就不會再糾纏於痛苦之中。

黃博士提及一個臨床上常見的情況,有些病人受到身體的創傷,經醫治後痛楚沒有消失,反而變成長期痛楚。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解說,人經歷了多重的痛苦經驗,有可能產生錯覺:自己跟痛苦是分不開的。於是人用各種方法逃避痛苦,但抑壓情緒的傷害更大。反之承認痛苦的情緒,以開放態度與痛苦共存,接納而不批判,才有望轉化痛苦成為有助成長的經驗。

他運用了很多一針見血的比喻,例如「情緒就像信差」,當人接收到信息,可以作出合宜的回應。會後謝素心院牧分享:「當情緒是一個信差,院牧就是陪伴著病人及家屬拆開信件,在他們的信任下陪伴他們接觸當下的情緒、想法與渴望。當際遇「弄人」、「不似預期」,我們與他們一同承認情緒存在,接待它們,甚至把真情實感都帶到上帝跟前,仰賴祂的照顧,讓我們得以與當下的經驗共舞。」

同場楊素卿院牧認為這些思考練習有助對應個人處境,「人生在世匆匆走過幾十年歲月,總會曾經作出過一些錯誤的決定和面對種種遺憾,這促使我有興趣認識接納與承諾療法治療,ACT六個過程:脫離糾結、接納經驗、專注當下、以己為境、確認價值和承諾行動,強調接受實際現實,面對與接納;強調意義自我承諾,以心靈空間取代情緒控制。」她很想幫助院友,現實卻不易為,特別是當面對抉擇的情景,「ACT治療可以幫我釋放心靈空間,讓我重拾快樂。」

陳慧勤院牧的感想是「從ACT當中體會到『快樂』是一種自主性選擇,因為『快樂』從來都存在於我們生命當中,只是我們放不下那些阻礙我們快樂的人、事、物。」她特別欣賞心理靈活性和靜觀有助覺察自我的兩個部分。

黃博士提到聖經記述「耶穌哭了」,即是說祂有神性也有人性,有人類共同經歷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包括負面)都是神的本質,所以我們要用慈心去回應自己的感受,努力活出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活,以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