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旅程•久違感動

奇妙旅程•久違感動

陳家佩 院牧聯會夏季神學生CPE密集課程

奇妙旅程的展開

 024年6月,我在播道神學院剛畢業,然後無縫接軌修讀CPE。起初我只期望從密集課程中,領悟臨床牧養關懷的知識與技巧,磨利自己的劍刃,準備出工場事奉神、服侍教會,但CPE完全超乎所想所求,令我經歷「自我發現」和「自我醒覺」的震撼。

最初我的探訪好像我以前職業――像個醫護人員在問症和診斷,而不是作院牧關顧;提問時,慣性地主導對話,緊握說話的方向。要改變這麼多年養成的說話習慣和更換主導模式,雖是一個挑戰,但讓我可以更深正視自己的執著。漸漸我明白到如何運用「同理聆聽與回應」,把談話內容和空間留給病人,讓對方可以充分地表達他的真正需要和情緒。

奇妙旅程的掙扎

若要深入認識自己便需要開始一個旅程,就是領會和撇除那些慣用「自我欺騙」的策略。CPE的小組學習模式,當中有不少反省、思考的操練,尤其是逐字報告和人際關係小組(IPR)的回饋,讓我有機會深入反思甚麼是「表裡一致」、「誠實地面對真實的自己」及「真實地面對神」。

在開課初期,我和同儕們互相分享各自的預期學習目標。要學習主動表達自己與別人的不同意見,甚至要主動向對方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對我來說,實在不太習慣,心裡更有很大的掙扎,覺得自己辦不到。我自知懼怕面對衝突,但CPE的學習卻重視同儕間互動。當我慢慢意識到,我正沉浸在和諧安全的氛圍裡,我便嘗試開放自己的弱點,並刻意改變自己在群體中不愛發問的特性。透過督導的提醒及挑戰,讓我反思以下問題――我能與別人建立誠實及開放的態度嗎?我能否與別人坦誠地相處?我會重視別人的價值嗎?經過不斷的操練,督導和同儕們的鼓勵、包容以及信任,那份恐懼不安的情緒逐步消除,更除去一些錯誤的思想框架,例如:不能破壞關係、不要使對方不悅等等。原來直接對話能夠減少誤會,有機會就當面澄清,學習敢於面對衝突,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即時並健康地表達出來,我定意不再作「表裡不一」的基督徒。感謝主讓我逐漸地掌握這個「學問」,繼續勇敢踏上向前,相信在未來的事奉路上,叫自己和別人都能得著裨益。

奇妙旅程的寶貴

「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2:9)這趟CPE旅程中,沒想到會觸發我內心深處「被忽略」、「被遺棄」的感覺。當要真誠面對過去成長的經歷,確實一點也不容易,但寶貴的是督導教我承認自己有很多不同的面目,並且開放自己,讓神的愛光照它們。神的恩典足以接納它們,再按著祂的心意聚合,逐步地把它們編織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新造的人。

過往別人形容我的情緒尚算穩定,這可能因為從小在教會裡長大,經常受到聖經及屬靈前輩的教導,較著重強調要建立造就他人,所以傾向多接受正面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因此被壓抑。原來我有意無意地隱藏自己真正的感受,這也反映出我內在深處「理想化的自我」。督導教導我和同儕不同的牧關概念,其中之一是「容讓內在的負面情緒抒發/湧現出來」。一直以來,我忽略了負面的情緒亦是神所賜的寶貴禮物。在CPE的學習中,我發現如果我繼續沿用舊我的方式將之壓抑,我將沒有勇氣運用所學的關懷技巧(探究、引導式提問…)牧關對象,讓對方坦然地將負面感受表達出來。若然我沒有好好察覺、面對及處理自己個人的內在感受,遑論成為承載別人生命重擔的牧者。

陶恕在其著作《神的居所》中提到:「我看到大多數人寧願感受他人的快樂,也不願為他人的哀傷感同身受。」然而,從督導及院牧的身上,我學會如何切實地同理和聆聽,進入對象的世界,感受對方的傷痛並陪伴同行,將他們帶到主面前,讓神的愛充滿及醫治。「行動―反省―再行動」是督導的寶貴錦囊之一 ,幫助我建立牧養關懷的穩固根基,使我常常有意識地去反思自己行動背後的意義,相信這個操練會繼續幫助我的生活及事奉。

結語

這十星期的CPE課程帶給我珍貴的發現及急速的成長,由督導或其他同儕找出的盲點和破口,感受雖是痛苦,但卻能使我的生命得到很大的重整。感謝天父帶領我經歷這趟奇妙的旅程,感恩沿路遇到祢、你、妳,讓我再次與久違了的「感動」重逢。現在的我會好好與自己的軟弱相處,在創造主面前感受祂的慈愛和接納,在事奉路上學習全然倚靠祂,謙卑地成為合乎主用的僕人。
陶恕:《神的居所》,陳約基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17,頁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