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得著真實的快樂

幸福是:得著真實的快樂

吳秀兒院牧 沙田區醫院院牧事工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幸福,但何謂幸福?相信不同人有各自的想法。一個患上末期癌症的病人,心靈充滿各樣掙扎與困惑,但當她與院牧相遇,有人願意聆聽她的生命故事,觸碰心靈深處的需要;當發現生命中的價值亮點,她就更有力量去擁抱苦難,並且由衷地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心理學家埃德.迪安納(Ed Diener)主張「幸福」是個人主觀經驗和感受;1卡羅.芮芙(Carol Ryff)提出至善才能達致幸福2,認為幸福的感覺都由個人的想法、感受及行動產生;馬丁.沙利文(Martin Seligman)的見解是幸福有三個重要元素,就是愉悅、投入和意義。3病人的人生正好擁有這三種幸福元素,藉著院牧的心靈牧養,靠著聖靈引導,她開始發現人性的真相及思想歸家之路。

病人背景

阿來(化名)七十歲,兒孫眾多。她在一個月前確診肺癌,並已擴散至肝臟。一天,她突然暈倒,經醫生搶救後才穩定下來,之後要住院觀察。記得第一次探訪,院牧親切的關懷、細心的聆聽,讓她感受到安全。她曾說,每次傾談就好像「剝洋蔥」,覺得院牧恍若自己的家人,無論是苦是樂,都可以無所不談。她一生以家庭為重,話題都是圍繞著兒女成長、婚姻生活及照顧丈夫。院牧嘗試肯定她一生所重視的,亦肯定她所曾付出的。她早已決定不需搶救,也許對生死已不再執著。

闡述院牧的牧養評估

阿來外表雖然沉靜,但卻是一個善於表達的女士。院牧讓她有更大的空間表達,因相信人有思想和語言能力,能反思自身的存在意義,這亦是人之作為人最獨特之處。4阿來從深切治療病房轉至普通病房,可說是從死亡邊緣回來。存在者在世活著,無法知道能活幾長,當面對死亡時也不能夠選擇命運,然而在這種思想掙扎下,反而有機會真正去認識自己,正如哲學家海德格曾說:我們得著「認識自己」之可能。5

探訪期間,院牧真誠關懷,主動接觸,阿來很快就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她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放在家庭,教導兒女不要貪心,只需要勤力工作。她與丈夫合力照顧兒女,自己亦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兩人同心合意,丈夫一直把重心放在家庭是阿來最感快慰的事。他們一家三代同堂,感受到很大的滿足。

院牧認為她的人生很值得給予肯定,於是主動聯絡家屬,得到他們的同意,為她做了一張感謝狀,以表達兒女對母親的敬意,他們都非常感謝院牧的安排。及後,院牧聯絡其他部門同事,為阿來製作了一束花,讓兒子送給媽媽,場面非常感動和興奮。期間有不同員工主動慰問阿來,漸漸地話題盒子打開了,彼此的對話令她的心扉開啟,並認清自己最重視的人事物。

早前她的女兒因家事困擾,打算終止懷孕,她鼓勵女兒要看重生命,並承諾會支持女兒過度困境,女兒因此打消念頭。院牧肯定阿來對女兒的愛惜,引導她思索女兒此刻的生活處於何種狀態,她說她知道女兒有兒子相伴,已經得著安慰。

當阿來分享她在內地生活的艱難,突然湧出眼淚,院牧邀請阿來分享這刻出現的思緒,她說:「因想起當時有很多人生活是如此艱難,卻這樣撐過了;我又想起父親因工作過勞而猝死。」回憶至親突然逝世,直至今天,阿來仍感心痛。院牧同理她突然失去至親的悲傷,疏導內心的情緒,讓她心靈得到一點安舒。

院牧發現當阿來的心結解開,得到更大的勇氣,願意談論對死亡的看法。她形容自己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花開花謝」,接受自己的現況。她又說,每個人都會死,家人定會難過,當要分離時必然會捨不得。她只期盼在死前可以嚐到幸福及滿足。阿來覺得她的人生很充實,並主動提及死後世界有天堂和地獄,這種想法緣於原生家庭有親友信主,所以對基督教有少許認識。院牧說:「你能說出有創造主,人是萬物之靈,我發現在你心中充滿智慧。你的靈性被開啟,可以經歷上主的光照引導。」阿來沒有抗拒,願意接受主耶穌。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尋求連結、人生意義和自身身分的深層和基本渴求。 6阿來找到了人生意義、人世間的愛,因而感受到幸福。

  1. 湯國鈞、黃志明:《別跟內心怪獸拔河》。香港:突破出版社,2023,頁40。
  2. 同上,頁41。
  3. 同上,頁43。
  4. 同上,頁148。
  5. 張燦輝:《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香港:中華書局,2019,頁123。
  6. 貝內爾:《心靈關顧—修正基督徒的培育和輔導觀念》。尹妙珍譯。香港:基道出版社,2002,頁89。
參考書
  1. 貝內爾:《心靈關顧—修正基督徒的培育和輔導觀念》。尹妙珍譯。香港:基道出版社,2002。
  2. 湯國鈞、黃志明:《別跟內心怪獸拔河》。香港:突破出版社,2023。
  3. 張燦輝:《悟死共生—死亡之哲學反思》。香港:中華書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