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逖
(院牧聯會2025年春季在職院牧CPE課程)
作為一位曾於美國修讀臨床牧關教育(CPE),並在香港完成本地CPE課程的院牧,筆者深刻體會到兩地課程的差異,以及香港本土化CPE的重要性。以下從Context(處境)、Community(群體)、Career(專職)三方面,分享修讀本地CPE課程的原因、意義和得著。
最初修讀CPE的動機與期望
2017年,筆者蒙召進入美國福樂神學院攻讀道學碩士,內心深處是為了更實在地回應那份「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渴望。在神學裝備的過程中,領受到神的感動,確信要在基督教教育的領域深化牧養的職事。後來,深信是出於神奇妙的引領,筆者報讀了臨床牧關教育(CPE)課程,期望能將神學教育與真實的牧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那時心中已有感動要投入院牧服侍。
從3C視角談談兩地課程的體驗與異同
一.Context(處境):適應本土,深化牧養
2018至2020年間,筆者在美國完成四個CPE單元,打下扎實基礎。然而,2021年回到香港醫院服侍,才真切體會文化土壤的懸殊:美國崇尚個人主義與宗教多元,香港則是以家庭為本、重視孝道的華人社會,兩者的差異深刻地影響了牧養方式。
筆者發現美國所學方法常在香港「水土不服」。例如:華人視死亡為「不祥」,家屬常隱瞞病情,病人也配合沉默,形成「雙向避諱」,增加牧養介入難度;「家庭為本」的觀念,使病人常自視為「負擔」,將個人痛苦讓位於家庭和諧;華人傾向含蓄,需刻意製造情感抒發空間。這些現象都是美國較少出現的處境。
因此,筆者報讀了2025年聯會的春季CPE課程。本土訓練引導筆者學習不迴避文化忌諱,將信仰編織進文化脈絡,提供貼心關懷,它也提供設計節期單張的機會——用簡潔、實用、道地的語言,為清明、中秋等情感連結深厚的節期,創造真正屬於此地的資源。
二.Community(群體):建立網絡,強化支援
在美國接受CPE訓練時,學員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種族、宗派、文化背景的交流固然開闊眼界。然而,當筆者返港服侍後,異鄉建立的連結因距離與處境差異而難以延續。面對複雜個案或孤單時刻,格外懷念能彼此支持的夥伴。這時,香港本土CPE的獨特價值清晰浮現——它不僅是訓練場,更是建立本地院牧支持網絡的平台。
筆者入讀的春季CPE課程,身邊的學員多是熟悉這片土地的本地同工。同學們在課堂上一起掙扎、反思、成長所建立的信任與情誼,很自然地延伸到真實的事工現場,如轉介個案。課程另一個寶貴的特點,是安排學員輪流踏進彼此服侍的醫院(公立、私立、寧養)實地觀察,親身體驗各院牧室的獨特文化與智慧,這不僅拓寬了筆者對香港複雜醫療生態的視野,更看見不同牧養處境下的需要與可能,這與美國在同一醫院實習的經驗截然不同。
更深刻的是,課程無形中打破了香港教會間有時存在的宗派壁壘,合一的見證也在共同服侍病人的目標下被推動。在CPE的課室裡,學員來自不同背景,卻因著對臨床牧養共同的委身與學習需要,連結在一起。在督導的引導下,彼此真誠對話、分享掙扎、彼此代禱,讓同工不再孤立,也讓整個香港院牧事工的根基,在同行者的網絡中扎得更深、更穩。
三.Career(專職):確認召命,邁向專業
香港院牧事工正邁向專業化,有系統化的註冊與檢證制度。對擁有海外資歷的同工而言,本地CPE課程確保裝備與認證扎根於此,資歷獲本土承認。雖然筆者在美修讀的CPE單元均通用於本地註冊,但在事奉中仍常感不足,希望不斷邁向進步,讓自己能更自信、也更踏實地回應召命。筆者修讀的2025年春季CPE成為生命成長關鍵:在督導指導下,不僅完成深造級學習預效,更經歷深刻神學反思,將喪親之痛轉化為療癒資源,牧己牧人。這過程整合了信仰、生命與事奉,更建構了個人牧養理論與框架。
近年筆者親睹香港院牧人手短缺、教牧臨床訓練供不應求的迫切,筆者願意承擔一份更深的使命:渴望運用過往的教育經驗,為臨床牧關教育盡一份綿力。對筆者的牧職生涯而言,本土CPE不是「次選」,而是「必須」——它讓臨床牧關教育真正扎根於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