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永不止息

愛是永不止息

黎艷琼 (播道醫院院牧部醫天使)

當年,我收到一份愛心禮物—《荒原上:司務道教士自傳之二》。細閱後深受感動,便開始參與醫院義工探訪的服侍。初時我懷著熱誠去探訪一位重病的小孩,後來因為感到太沉重而暫停。事隔多年,在牧者的鼓勵和院牧的教導下,我慢慢學習關顧的知識和技巧,於是再次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重返醫院義工探訪隊伍。

有一天,我們幾位醫天使前往醫院探訪,在門診部見到很多癌症患者:有回來覆診的、有復發的、也有剛發現病患的。有位面帶愁容的病人獨坐於牆角最深處等候檢查。我們上前問候,初時他不願說話,但當漸漸道出病情時便泣不成聲,淚如雨下。我們連忙遞上紙巾,輕聲安慰,讓他慢慢平復。他原為了照顧患鼻咽癌的家人而剛辭職,卻發現自己也患上癌病,內心很徬徨無助,不知如何面對未來和照顧家人。說到這裡,再次淚如泉湧。我們便輕握著他的手,為他禱告,求主安慰。想到照顧者本來已承受許多挑戰,此時卻發現自己也患上重病,壓力之大更需要情緒上的支持和舒緩。過了片刻待他擦乾眼淚,我們便將醫院的小冊子交給他,示意他可以聯絡院牧。他向我們道謝,也放鬆了深鎖著的眉頭。

期間我們真誠地為他禱告、細心聆聽、溫柔問候、送上紙巾和小冊子、輕拍他而不多說,深信此刻神是與我們同工。願這點點滴滴的問候和關愛,成為暖流進到他的心裡。

在生活和工作上,我們有時會遇上困難而悲傷哭泣,但在上帝裡面可尋得庇護,願我們都帶著神的慈愛,與人互動,送上關懷和祝福。回想那次探訪,我仍感動落淚—那不是無奈的嘆息,而是感謝主溫暖地醫治受傷的心靈,令我深深感受到重病雖可怕,但人與神的隔絕才是最可怕!能參與醫天使義工探訪,讓我感到有健康是福氣,也學會關心身邊的人,為他們加油和祝福!

回想起疫情期間,在充滿絕望與黑暗的環境中,基督徒仍持續地送上關懷,讓人感受到神的愛和信實。不知不覺間曙光漸露,走過春夏秋冬。如今,隨著病房探訪恢復,我們有更多接觸病人的機會。我深刻地體會到昔日神感動遠道而來的傳教士,將愛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延續至今。我們更應當把握時間,靠主謙卑,讓主帥領我們,把主愛長流不息地傳遞給身邊的人。「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百多年來,長洲島民浸潤於傳統民間信仰,奉行求福祈壽,還願酬神的祭習俗。儘管如此,在這片土地上,基督教信仰仍然開花結果,除了上主的恩典,教會對福音粵曲的鼓勵與義工培訓,亦為傳福音打開一道大門。

長洲接近三萬人口分佈中,40-64歲佔41%,65歲以上則佔22%,即六成以上居民為中老年人(據香港政府2022年人口普查)。當院牧和義工因著要繼續跟進年長的離院病人的需要時,福音粵曲成為最容易融入延續關懷的有效方式。

郭愛光姊妹已年屆70,對島上福音粵曲的事工,不論在教會、醫院、護老院甚至街頭佈道,總見到她的身影。她的雙親來自傳統漁民家庭,是長洲原居民,因年青時受傳教士的關顧而決志信主。愛光自幼跟隨長輩參與教會崇拜。從未接受學校教育的她,卻在少年時已擅長畫圖,甚至用圖像記憶詩歌歌詞的發音。2000年代初,福音粵曲開始盛行,她靈巧地以簡單筆劃的同音字去標記深奧的曲詞,例如「榮耀」寫為「永要」,能擁有這種自學的能力和智慧,全是恩典的印記。自2007年完成禧福協會的天國耆兵課程後,她開始與教會團隊在街頭作福音佈道。這些家喻戶曉的粵曲,對於上了年紀的街坊老友,特別容易掀起共鳴,浮現出舊時「聽大戲」的畫面;福音信息亦喚起老友記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靈性需要。

另一位義工劉詠儀(Pinky),因照顧家人及自身健康的緣故,50歲的她已退休超過十年。年幼時,她經常跟隨任職攝影師的爸爸到粵劇片場後台觀賞表演,深被粵劇藝術吸引,信主後專注以詩歌及福音粵曲作教會事奉。她父親晚年確診失智症,身體受著多種頑疾的痛楚煎熬。每次陪伴父親覆診,在等候期間,Pinky徐徐哼起福音粵曲調子,父親痛苦的面容隨即放鬆,跟隨女兒輕聲和唱,福音冉冉栽種於父親心裡。現在Pinky已不再需要陪伴父親覆診,把時間和關懷留給有需要的長者,做病友的義務陪診員。Pinky仍然借用福音粵曲跟服侍對象打開話題,關懷鄰舍的身心靈需要,為天國散播恩典的種子。

每年太平清醮熱鬧歡騰,平安包廣受歡迎,不過對老友記來說,唯有緊緊跟隨主耶穌,方能得到真正的平安。義工們走入社群,探訪鄰里,以粵曲承載福音信息,用主的愛使他們看見永生的盼望。

去年底,院牧室所屬的長洲基督教聯會於活化後的長洲戲院舉辦「尋找生命的福音」粵曲佈道會,義工積極支持,並看見福音粵曲如何消除隔膜,主動解開民間消災解厄的傳統綑綁,重新湧現生命的活水,真正解除人心的乾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