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乾 心靈 的眼淚—羅婉慧

抹乾 心靈 的眼淚—羅婉慧

邀請羅院牧接受訪問時,她表示歡迎,卻說恐怕自己平凡的經歷沒有甚麼亮點。這份謙柔的特質跟我對她的認識十分貫徹。不過,給羅院牧更貼切的形容應該是柔中帶剛、親和中帶著自信、謙讓卻不失主動。

自小培養了盡責和認真

羅院牧排行第三,上有兄姊,下有弟妹。她說自己既不需要每每「話事」,又不會太過「倚賴」,感覺較為健康和平衡。問她會否感到被「忽略」,她給了十分正面的回應。「我反而覺得自己幸福呢!有事可找兄姐幫忙和給我意見,又有弟妹可以和我玩耍。」童年的安全感除了從兄弟姊妹而來,更是從父母而來。

羅院牧形容爸爸勤奮又嚴謹,媽媽則是傳統的賢妻良母,十分善良又盡心為家人付出。雖然她不是大家姐,但從小就有很重的家庭觀念,懂得一家人要彼此照顧、互相幫助。原來這是從爸爸的言教和身教而來。「記得當年姑姐的兒子誤入歧途,染上毒癮,爸爸帶表哥回家住了一段時間,希望可以幫他戒毒。他就是這麼照顧親人!」這件事不但讓她體會到幫助別人需要承擔和付代價,更把一顆顧念別人的心栽種在她的生命裡。

除了「顧家」,羅院牧的父親也十分看重子女的教育。「爸爸本身讀書不多,卻很有自學精神;而且他常常教導我們要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所以我們五兄弟姊妹都十分自律和用功讀書。」除了學業成績不錯,羅院牧覺得更可貴的是自小能培養出一種盡責和認真的人生態度。到她自己為人母親之後,也是這樣的教育下一代。不過,生命最大的改變更是從信仰而來,在求學和成長的路上,神帶領著她經歷了信仰的真實和生命的轉化。

從體會神的愛到信仰探索

羅院牧就讀於一所天主教小學,給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十分「好人」的修女。「記得小學六年班的平安夜,修女帶我和幾位女同學到她的宿舍等待子夜彌撒,她更不介意我們睡在她的床上,她愛心的接待讓我體會了上主的慈愛。」後來她升上原校中學,認識了一些基督徒,並邀請她參加教會。她雖然心裡也相信耶穌基督,卻對追求信仰沒有太大的動力,整個中學階段羅院牧都專心學業。

高考之後她再想接觸教會,就在一次佈道會中決志信主,並重新投入教會。與此同時,她的大專生活也是多采多姿,而且是學生會的活躍一員。「不論在校園,或是教會,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探索的階段。所見所聞不但擴闊了我的視野,同時給自己更多啟發和思考,包括信仰與現實世界的關係,並基督徒身分的認知和表達等。」大專畢業的同時,她在信仰路上再進一步,接受浸禮加入教會。畢業後羅院牧從事的工作都與金融有關,從社會吸收了不少見識與工作經驗。

深切體會病患牧養的意義

神為她預備了愛主的弟兄,並於1994年共訂婚盟。隨著在教會參與更多佈道服侍,她對神的國度和福音事工越來越看重,心裡被神使用的負擔也越來越大。兩年後大兒子出生,感恩之餘,她對神的愛有了更深的體會。「看著懷裡的兒子,想起『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這段經文。神不但沒有忘記我,更讓我感受到祂對世人的愛是多麼的真實與具體。」大兒子一歲那年她辭去工作,一方面希望多些時間陪伴兒子,同時心裡正不斷思索人生的下半場。

當羅院牧把奉獻的心志與牧者分享後,報讀了神學院的一年制神學預科班,過程中對建立人生命的負擔越來越強,「那段日子個別弟兄姊妹都主動來向我傾訴,讓我發現原來不少人心靈裡都滿了眼淚,需要有人聆聽和抹乾。」當她確認了呼召,神帶領她正式接受神學裝備,期間第二個兒子出生。2003年春季她修讀CPE課程,適逢沙士襲港,更讓她深切體會生命的脆弱並病患牧養的意義。最後她領受了往醫院服侍的召命,並於同年9月加入瑪葵院牧團隊。由於要照顧兩個兒子,她一直以部分時間服侍,直到2010年才轉為全職院牧同工。

明白助人者必先自助

能夠參與病患服侍十多年,羅院牧說實在是一種福氣,而且病患牧養讓她再三體會原來信仰是可以十分「到地」。「我不是停留在神學理論的層面,也不是硬銷福音,而是與生命接觸交流,並且透過陪伴、聆聽,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安慰。能夠將人的生命與神結連,就是我服侍的最大動力。」她多年在葵涌醫院關顧精神科病人,更體會同行和聆聽的重要,「情緒病患的困擾可以十分漫長,所以病人不斷重複自己的故事實在可以理解,他們的故事與眼淚都很觸動我的心靈。」

羅院牧長年累月照顧病患者的心靈需要,她明白助人者必先自助的重要。所以在忙碌中她會爭取時間休息和運動,並從安靜禱告中得力,還有就是學習「抽離」。「感謝天父讓我有兩個兒子,回到家中我不再是院牧,而是母親,這讓我在生活和事奉上都能取得更好的平衡。」此外,隊工的同行與支持也十分重要。「我會用活潑和充滿動力來形容瑪葵團隊,更難得是大家都可以坦誠和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互相接納又互補不足。」一個健康又有默契的團隊必然令服侍更有果效、同工的生命也能彼此建立。

羅院牧體會服侍需要持續的進步,所以希望自己在CPE學習以外也培養常常反思的習慣,並盼望日後能關顧更多院內員工,讓他們也能得著祝福並與神結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