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馬太福音5:8)
院牧是醫療團隊中其中一種助人專職人員,與其他專職醫療成員相比,他們既有共通之處,也有獨特的差異。共通之處在於他們同樣會面對專業服侍上的挑戰甚或陷阱,常見的包括救世者的情結以及挫敗者的鬱結;而獨特的差異則在於院牧的服侍乃是源於神的召命,最終也歸於神的掌管。
院牧是蒙召的牧者,性情上多是樂於服侍,對人充滿憐憫之心,總希望自己的臨在與介入,能即時見效又或能給牧養對象帶來不一樣的結果。這種積極助人的態度本非壞事,只是倘若走向極端,便容易墮入「總要幹點事」的陷阱,甚至不知不覺間變得獨自承擔所有責任,務要替人解困,又或感覺非我不能、不做不快;但又同時自命為義受苦,犧牲最多卻不被欣賞。這種救世者的情結,背後乃渴望透過幫助別人而感到自己被需要與肯定。要是對象稍不領情,嚴重的更會惱羞成怒,心底裡頓覺氣憤難平。
只是臨床經驗告訴我們,院牧不可能使所有危難困境化險為夷,或使關懷對象即時瞥見曙光,轉危為機。更多時候,院牧都不能叫患有長、晚期或嚴重病患的對象「起來行走」,或使情緒低落、身處危機的病友即時拭乾眼淚,感到人生充滿希望而由哭變笑。如是者當院牧體會自己無法把對象帶離開「死陰的幽谷」時,往往會容易感到無奈與挫敗。倘若走向另一個極端,甚或開始懷疑這樣持續牧養探訪的意義。久而久之,這種挫敗者的鬱結使院牧自己的心靈也被那充滿苦難的世界所吞噬,因而感到無力、無助與無望。
院牧的服侍要能持續不倦,必須清心。不是著眼於自己的超能與無能、成功或失敗,而是要看見神、祂的作為以及牧者自己。院牧是神在祂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所差派的使者,藉著與關懷對象的生命相遇彰顯神的作為。院牧若要培育「清心」這素質,必須時刻緊記,無論眼前所遇見的是甚麼景況,或好或壞,或順或逆,我們都是神的工作,是神與我們同去,也與我們同工。
這不是說院牧無需評估與檢討自己的牧養果效。正因為院牧要時刻儆醒,保持清心的服侍,更必須對自己具備準確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所是(being)與所為(doing)、優點與限制有敏銳的觸覺。一方面要時刻檢視自己服侍的動機,慎防當局者迷;另一方面要謙卑受管受教,在主的愛裡被建立成長。許多時候,關懷對象十分明白院牧的臨在並不能改變不幸的現實,卻非常欣賞他們清心的服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