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李潔嫦
黃秀霞院牧有個溫馨的家,被愛包圍著成長。看似走在平坦的人生路,其實有著許多五味紛陳的人生體會。一次病患的經歷令她思索生命的價值,從此矢志不渝地終生事奉。
簡單的富足
黃秀霞院牧有八個兄弟姊妹,排行第五。父親早年在船塢工作,後來開設裝修設計公司,靠雙手勤勞地養活家人。母親持家有道,性格安靜,時刻保護孩子。孩子們都很懂事和自律,放學回家便在飯桌上溫習,兄姊教導弟妹做功課,然後一起遊戲。家中並沒有甚麼玩具,孩子們卻有靈活豐富的創意,想像出許多遊戲來自娛,小房子總是滿載笑聲。他們還會體貼母親照顧家事的疲累,每每趁她外出買菜的片刻,協力完成家務,給她一個驚喜。黃院牧與兄長在九龍塘上學,當時家住彩虹邨,為了節省車費,他們每天徒步往返,不覺疲累。
快樂的童年回憶數之不盡,例如父親在家工作,就會預備美味的下午茶跟孩子分享,新鮮出爐的麵包糕點令人垂涎。父親最愛一邊聽唱片,一邊畫圖則,孩子們也習慣聽著音樂做功課。她眼中的父親十分了不起,靈巧的雙手造出家裡所有的木傢俱。他對家人更從不吝嗇,稍有餘錢,就會外出吃一頓豐富的晚餐。雖然沒有豐裕的物質生活,卻樂也融融。更感恩的是父母極少打罵孩子,一家人和諧共處,至今維持緊密關係。
父母雖然沒有宗教信仰,卻為子女選擇了基督教學校。孩子在父親的音樂薰陶下也愛上音樂,經常在家裡唱聖詩。由小學開始,這個家庭每年都會慶祝聖誕節,幾個孩子輪流講故事和唱歌。雖不是基督教家庭,但已有種模糊的宗教氣氛滲入家庭裡面。
中學時期的挫折
黃院牧非常注重學習,小學五年級更編入精英班,才發現身邊每一位同學都非常專注、勤奮和聰明。這亦令她緊張起來,半點都不敢鬆懈,抱著患得患失的心情去應付學習。但她仍是漸漸失去自信心,甚至與人交談時會垂下頭來。升上中一,不但校園陌生,亦沒有舊同學跟她同校,甚至午餐時也常常是獨個兒。
上了中學,需要上游泳課,但黃院牧的皮膚抵受不了游泳池的氯氣有過敏反應。尤其春秋換季之際,總會忍不住搔癢,弄到皮破血流,終於結痂、留痕。處於青春期的少女,當然注重外貌,為了遮掩粗糙難看的皮膚,特別向學校申請穿長褲上運動堂。雖然反覆診療,成效卻不顯著,皮膚的問題不僅令她難以專心溫書,亦影響情緒、自信和社交。
中三那年,有一天在學校忽然暈倒,她被送去伊利沙伯醫院,再轉送旁邊的陸軍醫院(已拆卸),她被診斷為藥物敏感引致休克。面對即將來臨的公開考試,卻忽然入了醫院,心裡充滿的是疑懼。當時有位關心她的基督徒學姐前來探望,留下一本聖經和杏林子的《生之歌》並且一束睡蓮。她坐在沙發上慢慢細讀《生之歌》,對杏林子頑強的生命力非常敬佩和感動。
她向神禱告,盼能像杏林子一樣找到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意義。因為不斷的覆診、吃藥,忍受病患的身心折磨實在太痛苦了。在絕望中她想起一首喜歡的詩歌《祂看顧麻雀》—「為何灰心常怨歎,為何黑影瀰漫?為何心靈覺孤單?甚至欲脫塵寰?」唱著唱著,腦袋好像開了,瞬間有了力氣,於是翻開聖經,認真思考。
一家人都信了主
信主之後,她心裡熾熱,主動接觸低年級學生,找尋那些像她當年一樣迷失的同學。她甚至到九龍塘區其他學校去傳福音,告訴人耶穌是生命的救主。初信主那年,她在暑假細讀新約聖經,對使徒保羅的訓勉特別感動,時刻謹記「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有一天,她發現家裡有兩本聖經,原來姐姐也信了主。兩姊妹心意相通,常常一起為家人祈禱,慢慢地其他兄弟姊妹都信了主。他們定下逢星期五晚在房內悄悄地開祈禱會,這個舉動很快就被母親知道了。
母親不贊成他們信教,原因是認為這會破壞傳統,不拜祭祖先就是不孝。母親心目中,遵守孝道至為重要。不過,她沒有禁止他們參加教會,而他們也未曾放棄向父母親傳福音。經過漫長的相處和生活的見證,父親退休後也信主受洗。
父親樂意分享見證,時常帶著一本細裝聖經和手抄的聖經金句,隨時傳福音。母親晚年突然中風,感恩主憐憫,讓她清楚表示願意信主,其後更接受洗禮。神一直賜福眷顧這個家庭。
決心踏上事奉神的路
雖然黃院牧能獲得大專取錄,但家中經濟十分拮据,甚至連繳交留位費也有困難。教會一位姊姊知道了立即幫忙,父母也感到教會的關懷。黃院牧選擇了輔導為主修科是基於實際的考量 — 原因是輔導科的上課時間在晚間,她可以利用日間替人補習和代課,賺取學費,幫補生活所需。直到後來她成為院牧,接觸到一些比較複雜的或情緒受困擾的個案,才意識到神巧妙的安排,預早在讀書時期已經裝備了她。
其實早在中學時候,黃院牧已經有全職事奉的心志,只是因為家庭責任和工作原因而擱下來。直到有一天,她問自己還要等到甚麼時候才全職事奉神呢?自知不能再推搪了,就立下決心進入神學院。
神學畢業後,她修讀了兩期CPE。年少時曾經住過醫院,令她切實體會病患者的痛苦和孤獨。照顧患病家人,亦令她深刻感受到同行陪伴的意義。因此她確定了院牧事奉的方向。在那打素醫院實習完畢之後,得知明愛醫院的院牧部有空缺,她就尋求神的帶領,最後她加入了明愛的院牧團隊,一直至今。
病人成了生命的老師
在醫院的事奉中,黃院牧關顧和安慰病人和家屬。但也從他們的堅強、信心和愛心,看到很多美麗的圖畫,並且生命得到建立。
有一位家庭主婦,常常利用餘暇到醫院做關顧服侍。這位待人溫柔、處事成熟、非常受愛戴的姊妹,突然發現自己患上癌症。但患病的她卻反倒過來常常安慰關心她的人,鼓勵大家信靠神,不要為她難過。
當她到了生命的晚期,教會弟兄姊妹編排時間表,每日輪流陪伴,照顧飲食,支援她的家人。到了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姊妹更打破禁忌,安排了生前告別禮,與所有愛她的親朋道別。
當天在醫院特別安排病房裡的活動室,坐滿了近百人。眾人一起唱詩、祈禱,懷緬昔日美好,用愛作為道別的言語。活動室裡充滿了淚與笑,哀愁與感恩。雖說院牧見慣了生離死別,但姊妹面對死亡的勇敢與坦然,成了她生命和事奉的好老師。
情緒病患者和智障者需要的是愛
在黃院牧的服侍中,除了身體有病患的,也有情緒病患的和智障者。明愛醫院的「陽光之家」是照顧智障及醫療情況複雜的院友。在成為院牧之前,黃院牧曾經是救世軍轄下特殊院舍的代課老師。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月,也讓她對這些「特殊」的人有基本的了解。她發現智障者其實很單純,容易滿足,並且每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對「陽光之家」不但不抗拒,更樂意參與關顧他們,甚至有信心和耐心幫助智障兒童認識救恩。
曾有一位亞氏保加症病人(自閉症的一種),因為自殺行為而被送入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轉介給院牧關顧。黃院牧每天陪伴他,因為她認為院牧不是要做偉大的事情,而是每天對人付出一點關懷、陪伴和真誠對話。
若神許可再多行一段
六十後出生的黃院牧,如今又經歷生命的六十後。她很感恩神給她院牧事奉的機會,她希望將來醫院有更多的院牧。若是神許可,她也願意退休之後,換個位置,調整腳步,與院友和院牧們,再多行一段。
問她對年輕的院牧有甚麼勉勵,她說:「希望大家關懷病人或家屬,不可只靠語言技巧。因為技巧是其次的,最重要是有屬靈的靈敏度,與人建立親切的關係。醫院是一個充滿憂慮、傷心、害怕的地方,病人往往懷著複雜的心情到來,院牧需要與神同工,一起去關顧病人,要記著是神掌管院牧與病人之間的面談。智慧地理解病人的說話,引用切合病人需要的聖經話語,才能安慰人,造就人。若不是這樣,院牧面對病人的反應或反覆的病情都會衝擊著自己的信心。」真是經驗之言,愛心的話。正如保羅在腓立比書所說的:「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