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粵曲 - 延續對病人的關懷

福音粵曲 - 延續對病人的關懷

郭愛光姊妹、劉詠儀姊姊口述(長洲醫院院牧部義工)
劉寶綺院牧筆錄及整理

百多年來,長洲島民浸潤於傳統民間信仰,奉行求福祈壽,還願酬神的祭習俗。儘管如此,在這片土地上,基督教信仰仍然開花結果,除了上主的恩典,教會對福音粵曲的鼓勵與義工培訓,亦為傳福音打開一道大門。

長洲接近三萬人口分佈中,40-64歲佔41%,65歲以上則佔22%,即六成以上居民為中老年人(據香港政府2022年人口普查)。當院牧和義工因著要繼續跟進年長的離院病人的需要時,福音粵曲成為最容易融入延續關懷的有效方式。

郭愛光姊妹已年屆70,對島上福音粵曲的事工,不論在教會、醫院、護老院甚至街頭佈道,總見到她的身影。她的雙親來自傳統漁民家庭,是長洲原居民,因年青時受傳教士的關顧而決志信主。愛光自幼跟隨長輩參與教會崇拜。從未接受學校教育的她,卻在少年時已擅長畫圖,甚至用圖像記憶詩歌歌詞的發音。2000年代初,福音粵曲開始盛行,她靈巧地以簡單筆劃的同音字去標記深奧的曲詞,例如「榮耀」寫為「永要」,能擁有這種自學的能力和智慧,全是恩典的印記。自2007年完成禧福協會的天國耆兵課程後,她開始與教會團隊在街頭作福音佈道。這些家喻戶曉的粵曲,對於上了年紀的街坊老友,特別容易掀起共鳴,浮現出舊時「聽大戲」的畫面;福音信息亦喚起老友記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靈性需要。

另一位義工劉詠儀(Pinky),因照顧家人及自身健康的緣故,50歲的她已退休超過十年。年幼時,她經常跟隨任職攝影師的爸爸到粵劇片場後台觀賞表演,深被粵劇藝術吸引,信主後專注以詩歌及福音粵曲作教會事奉。她父親晚年確診失智症,身體受著多種頑疾的痛楚煎熬。每次陪伴父親覆診,在等候期間,Pinky徐徐哼起福音粵曲調子,父親痛苦的面容隨即放鬆,跟隨女兒輕聲和唱,福音冉冉栽種於父親心裡。現在Pinky已不再需要陪伴父親覆診,把時間和關懷留給有需要的長者,做病友的義務陪診員。Pinky仍然借用福音粵曲跟服侍對象打開話題,關懷鄰舍的身心靈需要,為天國散播恩典的種子。

每年太平清醮熱鬧歡騰,平安包廣受歡迎,不過對老友記來說,唯有緊緊跟隨主耶穌,方能得到真正的平安。義工們走入社群,探訪鄰里,以粵曲承載福音信息,用主的愛使他們看見永生的盼望。

去年底,院牧室所屬的長洲基督教聯會於活化後的長洲戲院舉辦「尋找生命的福音」粵曲佈道會,義工積極支持,並看見福音粵曲如何消除隔膜,主動解開民間消災解厄的傳統綑綁,重新湧現生命的活水,真正解除人心的乾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