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召命

職場上的召命

醫院管理局總護理行政經理 唐華根博士

唐華根博士自2016年9月擔任醫院管理局首席護士長,並在2023年8月升任總護理行政經理,帶領醫管局近三萬人的護士團隊。唐博士是深切治療科出身,沙士爆發時,曾參與抗疫。其後,他與團隊制訂了感染控制模擬訓練模式,幫助前線護士保護自己,後來更應用於對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挑戰。

唐博士多年來致力推動護理實踐的創新,以提升病人安全及服務質素。他提出多項措施,推動醫管局創新文化和提升護士的創新能力,以配合社會對醫療服務不斷轉變的需求。此外,他為推廣循證實踐和護理研究,成立了循證實踐及研究推廣工作小組,指導局內項目和研究,並促進醫管局與大專院校之間的合作。

唐博士也領導了許多其他有關護理的計劃,有助加強醫管局護理服務發展,如制訂各專科的顧問護師服務模式,包括基層醫療專科等,促進專科發展;增設副顧問護師職級,完善護理職系晉升階梯;展開非本地培訓護士招聘和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護士來港服務和交流。

唐:唐華根博士 李:李潔嫦

李:一直以來投身護理行業的多數是女性,按現時的比例男性約佔22%;在你投身行業的年代,男護士應該更冷門,當初你為何對護理工作有興趣?

唐:很多人選擇做護士,可能是家人或自己經歷病患,所以對護理行業有憧憬,但我卻有另一種經歷。畢業之後,在商界發展了幾年,有點成績,但是覺得跟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不符,決定另謀出路。

以當時的經濟環境,考慮到工作的穩定性,加上護理行業渴求人手,於是決定報考護士學校。還記得有舊同學是護士,她對工作的描述真實但卻負面,不過我沒有受她影響。因此當面試時,考官坦言這份工作須要處理病人的生理需要,問我對工作環境和內容有多少理解,我也如實地說「自己心裡已經有底蘊,而且這些工作總要有人來擔當」,最後我被取錄了。

李:三年的學護生涯有何體會?

唐:護理工作真的很辛苦,日夜顛倒,對體力要求高。那時候的我個性不夠成熟,也不適應職場文化,可是每當我打算放棄,總有些事情感動了我,令我繼續留下來。學護第一年,我照顧一位年輕的末期腎衰竭病人,這類病人必須限水。當時他極渴,嘴唇已經乾裂了,不斷央求護士給他喝水,護士只是機械式地重覆解釋限水的醫囑。我明白他的心情很絕望,於是主動給他一塊沾濕水的紗布,著他含著去濕潤口腔,又幫他塗抹甘油在唇上。那幾滴水如同甘露,他馬上吸吮了。我當然早有此料,於是再給他一塊濕的紗布。我知道那幾滴水不影響病情,盡量在不超出規限之下去幫助他,為他設想。如此他對我產生信任,願意和我配合。

學護最後一年,我在精神科實習(通常男學護安排在精神科或老人科),有位智障的小孩,喝了臘水,根據當年的指引,須要立刻施行急救及進行洗胃。洗胃需要插喉灌水,過程複雜,對於不善表達的小孩特別辛苦。看到這種狀況,我盡力安撫令他平靜下來;隨後送他到瑪嘉烈醫院急症室治療,確定無恙後,再送他回葵涌醫院病房,這樣已經弄了大半天。完成實習時,主管護士長跟我說「一般來說,普通科學護見到精神科病人或多或少會感到害怕,避免眼神接觸,但你會主動幫忙,護士這個專業很需要像你這樣的年輕人。」

病人的感謝、上司的讚賞,這些都讓我看到服侍病人的意義。回想若不是我信了主,當年年少氣盛,往後工作的日子,一定不願意放下自我去服侍病人。我相信是神一直在帶領,給我經歷和磨練,一步步走上祂要我行的路。神安排病人做我的天使,或許病人也覺得我是他們的天使。

李:能夠被肯定和讚許,是很大的鼓勵,那麼你最後選擇了在深切治療部工作,有何契機?

唐:當時缺乏醫護人手,於是推行新醫療政策,新畢業的學護也可以進入專科學習。其實在學護的三年,我見過很多需要心肺復甦的病人,最終都未能救回一命,這種感覺令人沮喪。臨近畢業時候,見證到一位病人能在深切治療部接受醫治後康復過來,而且病人親口向我描述整個醫治過程,令我感受深刻,相當難忘。我認為能夠無微不至去貼身照顧病人,不論抹身、轉身、監察維生指數、掌握病情變化等等無一遺漏地做到,才算是專業。深切治療部的要求很高,要熟悉病理,觀察細微,值得學習的事情很多,所以我決定留下來繼續學習和服務,並且一直在深切治療部工作了七年。

李:剛才你說信了主,你是如何成為基督徒的?信仰對工作的影響是甚麼?

唐:讀學護時,我還未有信仰。後來在醫院工作,同事之中,部分是基督徒,他們特別有耐性,對病人滿有愛心,我對他們刮目相看。他們的好行為早已留在心中,像種子發芽一樣,當他們邀請我參加查經,我也不抗拒。我是個理性的人,對信仰有很多疑問,有時會跟他們辯論。後來有位師兄,耐心地解答我的疑問,又帶我返教會。那間教會在醫院附近,設有周二晚上崇拜,方便輪值的人參加,我就在那裡決志信主。

印象最深刻是沙士期間,我當時是社康護士,自願調回深切治療部去應付危機。離開熟悉的崗位已經幾年了,但畢竟受過專業訓練,我自己也渴望貢獻一己。沙士突然爆發,深切治療部的情況簡直像戰場一樣混亂,每天都有許多病人被送來,醫護同事陸續病倒,而我是臨危受命,被委任為「戰區感染控制主任」。可能在一般人眼中,這任命很可能會「孭鑊」,但基督徒是有種委身的志向,其實當時自願進去救亡的醫護,很多都是有信仰的,擁抱不一樣的價值觀。雖然面對危急的疫情,工作十分勞累,但是有把聲音在催促我,叫我不要退縮,所以我的心一直感到平安,知道有神保守。

沙士疫情過後,我們團隊做了很多檢討,這些寶貴的經驗正好裝備我們應對大型傳染病爆發,包括2009年的豬流感和今次的新冠病毒。有時候人看為災難,在神的角度是開啟新的景象,好使我們打破固有思維,在危機中學習迅速應變,而且加強了跨部門的緊密合作。

李:你會怎樣鼓勵年輕一代找尋工作的意義和滿足感,願意留下來長遠發展?

唐:由2018年開始,醫管局為年輕一代的護士展開名為Nurturing Our Young Generation(NOYG)的活動,增強他們的職業成長和個人發展,建立快樂和包容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新世代的觀念確實跟我這一代不同,但我相信選擇護理行業的人,一定有一種與別不同的抱負和使命感,有份憐憫和惻隱之心的特質,這種憐憫人的特質就是力量。我接觸過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有這種素質,有同理心,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追求工作上的意義。

我會提醒自己,對年輕人要少責難,多讚賞,時常鼓勵,以正面積極的做法培養出來的一團火會越燒越旺。

李:如何保持關懷病人的初心?

唐:其實是在於個人的內在思想,能夠時常數算恩典,就會發現生命中的美好。生命是脆弱和短暫的,我們都只是在世上寄居的客旅,我會問自己仍然有生命,活在世上可以為神多做一些甚麼。我相信神在我生命中有祂的計劃,所以我會好好把握時間。工作上,要時刻保持警覺,不要以為自己經驗夠多,不會出錯,往往就是這種心態產生錯誤。當發現錯誤,要從經驗中學習,並修正自己的心態。

李:院牧服務提供心靈關顧,跟醫護一樣以關愛為本,你對院牧服務的實踐有何觀察?

唐:我以前在瑪嘉烈醫院工作的時候,經常跟院牧接觸,而且也是醫院團契的一份子,我很欣賞他們的工作和探望病人的熱心。我會鼓勵病人接受院牧的關心,當我遇有親友入院,都會請院牧來探望和傳福音,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忙,就不容易開口向親友傳福音了。現在轉到新崗位,我仍然與不同醫院的院牧保持聯絡,關係良好。院牧是同事的同行者,在失落時的鼓勵者。我們都是上主的僕人,應當互相幫助去實踐上主賦予我們在地上的任務,愛人如己的命令。願榮耀頌讚歸於天上的父神,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