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界東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何沛儀女士
- 1986年獲香港註冊護士及1991年獲香港助產士專業資格。 曾任職產科、手術室、內科、骨科,病人聯絡及風險管理部及中央護理部。
- 1998年取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於2013年獲香港護理專科學院護理及衛生管理科院士資格。
- 2012年獲委任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評審員。
- 2013年獲委任新界東醫院聯網護理總經理,同時擔任威爾斯親王醫院護理總經理。
- 2016 年獲委任為香港護士管理局成員。
□:何沛儀女士 ■:盧惠銓牧師 整理:梁婉琴
■:訪問開始,可否先和我們分享你的入行故事和學護歲月的點滴?
□:其實讀書時對護士並沒有很多認識,也未有想過要投身護理界;反而對老師十分尊敬,所以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老師。只是當年有一位頗為要好的同學,她有志投考護士,還遊說我一起去考,我便抱著陪跑的心態。怎知我被取錄,她反而落空了;心裡想既然得這機會,一試也無妨。十分慶幸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護士學校遇上了很好的老師,就在學習過程中漸漸喜愛了護理。
由於當年威院還未啟用,老師安排了我們到伊利沙伯醫院實習。八十年代的病房設施和衛生條件當然和現在有很大分別,而且分工沒那麼精細,護士對病人的照顧是相當全面的;但我發覺自己不但沒有抗拒,而是更喜歡與病人接觸,便知道自己沒有「入錯行」。轉眼加入護理界三十年有多,從中越發體會護理工作的使命和意義。
■: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有哪些難忘的經驗?對護理者的角色又有何體會?
□:畢業後曾在不同科別的病房工作,充實了自己的臨床經驗。最開心當然是見證著新生命的誕生,當年不少「執仔」的片段仍然歷歷在目。在手術室工作的日子,讓我更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每個手術過程都要與醫生配合無誤,護士絕對有其責任和角色。不過最難忘的還是內科病房,因為病人數量及種類眾多。記得當年有一位年輕的男病人,他因為自身免疫系統毛病引至皮膚潰爛,久久不能出院。同事們待他猶如兒子一般,見他情緒失控就會想盡辦法開解。這病人使我明白除了護理病人的身體,他們的心靈需要同樣不可忽略。
■:從臨床護理轉從行政工作的進程和心路歷程又是怎樣?
□:臨床工作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完善的政策和行政支援,才能為病人提供更佳的醫療服務。1995年我從前線臨床崗位被調派至中央護理行政部,雖然當時有點依依不捨,卻很樂意接受新的挑戰,包括參與帶動部門進行持續品質改進計劃(CQI)。後來有機會負責病人聯絡和風險管理的工作,在處理病人投訴個案的過程中,讓我更明白病人的需要和同事的感受,從中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溝通技巧,更幫助我在制定政策時會從不同角度去考慮並作出更好的平衡。十多年前起,醫院分別成立不同的「緊急事故支援組」(CIST),幫助同事紓緩壓力。此外,又為剛畢業入職的年輕一代預備同行夥伴。雖然在服務和支援上仍有進步的空間,但點點的成果正好成為前進的動力。
■:對於年輕的護理一代,你有何觀察?如何幫助他們實踐護理使命?又如何和他們更有效地溝通?
□:現今的護理新一代,他們在掌握知識方面相對上較為優勝,但其實基本的護理概念和實務同樣重要。優質服務必須由核心開始,繼而邁向進階的護理。所以當護士學生在病房實習期間,督導員除了教授護理技巧外,還要不斷灌輸貼身照顧病人的重要性;例如替病人洗澡,這個看似只是清潔的程序,其實可以讓護理者更加留意病人的身體狀況,從而給予更適切的照顧。我經常都與聯網內的護理總經理分享交流,大家的理念都十分相近,認為絕對不可把基本護理遺忘,所以我們都會鼓勵新入行的同事努力實踐。
至於如何與新一代有效溝通,我說不上有甚麼心德,但我的經驗和體會是要多貼近他們,不可「離地」。所以我間中會去病房觀察,或與他們到護士診所,甚或一起參與外展工作;這些近距離的接觸都會讓我更準確掌握他們的問題和需要。其實同行是十分重要的,不單是年輕一代,也適用於資深同事,我們若能給予適時的慰問,為他們打打氣,都能有效表達體諒和支持。
■:對於院牧提供的心靈關顧,你有甚麼觀察和意見?現時的院牧服務可如何更好配合區內各間醫院的需要?
□:首先要感謝院牧們在沙田區的醫院服務多年,讓不同醫院的病人和家屬都從中受惠,包括全科和復康性質的醫院。院牧服務絕對已被視為醫院服務的一部分,而院牧也就是醫療團隊的一分子。院牧在醫院的角色與身分不但得到認同,而且有不少緊密的合作;例如院方一開始成立緊急事故支援小組時已邀請院牧參與其中,而院牧給予同事的聆聽和陪伴,實在發揮了心靈關顧的作用。院牧穿梭不同的病房,你們的臨在讓醫護同事都多添一份安心,有你們的配合,就能讓病人得到全人的醫治,這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