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天恩堂堂主任陳慧冰牧師、資深會友黃麗屏姊妹、孫雪芳姊妹、仁濟醫院院牧事工委員顏秀玲姊妹

出席者:梁智英牧師、李潔嫦、張靜芳(文字整理)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恩堂於1953年成立,並於1991年在葵涌區建立了新堂,同年加入仁濟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會,並逐步向外發展綜合家庭服務、幼兒學校、展能中心、長者護養院等社區服務。教會有多位熱心的會友,多年來積極推動宣教事工,且以身作則鼓勵其他會友參與醫院探訪,關懷病患者及家屬。今次專誠邀請天恩堂的堂主任和資深教友分享她們在關顧事工的服侍和個人領悟。
社區服務以人為本
堂主任陳慧冰牧師在這堂會事奉了七年,她表示天恩堂是一座可容納五百人的座堂,能夠利用空間寬敞的優勢去舉辦社區活動。其中最受家長歡迎的服務就是課餘托管,在輔導功課之餘,透過兒童團契輕鬆地傳遞福音信息,冀盼小朋友在這裡感受到被建立,並將這些領受帶回家,為家庭播下福音種子。此外,教會從多方面接觸社區內不同層面的街坊,例如由疫情開始持續至今的派發物資;在展能中心和護養院提供福音聚會;為基層婦女開辦英文班等,以表達關懷,建立連結。教會對外間機構抱持開放的態度,亦歡迎其他宗派借用場地舉辦福音活動。
重視關懷牧養
天恩堂非常重視病患的牧養關懷,明白到病患者多數出現孤獨無助等不安情緒,在艱難時期需要同行支持。若會友患病入院,在周刊會有報告和提出代禱;亦會開辦訓練班或講座,邀請院牧到教會主講,教導弟兄姊妹學習病患關懷的技巧。仁濟醫院院牧義工服務是一個讓會友實踐關顧服侍的平台,教會非常鼓勵會友參加院牧部的節期活動、派禮物或學習做醫院探訪義工。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會友,事委把院牧室的活動信息和需要傳遞給教會各事奉單位。每年仁濟醫院院牧部的愛心行動和步行籌款活動都一定納入教會的行事曆,這個安排可以有效地編排事工,分配人手和資源,鼓勵全體會友積極響應,關懷社區,令他們明白這是一種整體的服侍。這種關懷文化,是由教會延伸至社區和醫院,由上而下的同心服侍。院牧事工很需要地區教會的支持和助力,天恩堂與仁濟院牧室有緊密關係,患病的會友得到院牧的探訪,而院牧亦會轉介出院病人及家屬,由教會引領,栽培信仰。
同行陪伴 視病人為朋友
會友黃麗屏姊妹自2010年開始擔任仁濟醫院院牧事工委員有十年之久。當時天恩堂的堂主任林靜茹牧師很重視醫院義工訓練,受到她的薰陶,黃姊妹由最初參與節期活動,至接受訓練成為探訪義工,及後更做了事委。雖然目前已經卸任,但仍積極參與關顧服侍。這段人生經歷,令她眼界大開,亦改變了以往自覺不擅辭令、對進入醫院有所顧忌的想法。經過一連串的培訓和實踐,讓她明白到這是上帝給予的使命,在服侍過程中不斷看見上帝的祝福和大能。她的弟弟早前在仁濟醫院接受更換髖關節手術,未信主的他對曾來探望的溫院牧留有良好印象。她覺得自己去服侍病人,亦得到院牧的服侍;日後弟弟更換另一邊髖關節時,她定會通知院牧再次探訪,向他傳達主愛。
現任仁濟醫院院牧事工委員顏秀玲姊妹由於病患,是次訪問透過視像分享個人的深刻體會。她接任事委不久即遇上疫情,湊巧自身也突發患病,故感觸良深。在防疫情況下,限制了一般醫院探訪活動。秀玲姊妹在這期間運用電子通訊軟件無間斷地聯繫探訪義工、教會和院牧等,眾人互相支持,甚至在籌募經費方面保持穩定,實在有賴上主感動眾人的熱心。她在養病期間,深深體驗與外界隔絕的孤獨、不安和無助。能夠得到院牧或義工的問候,是何等大的安慰,甚至可以傾吐一些不便向家人訴說的心底話。正因為這種親身體會,更能設身處地同理其他病患者的心情。
疫情過後,醫管局在義工探訪安排上有新的防疫指引,整體規定比以前嚴謹。仁濟醫院資深義工孫雪芳姊妹表示,現時約有廿多位探訪義工固定參與。由於每次探訪前需參加一次性的防感染課程,在職的探訪義工難以配合安排時間,因此參與人數稍減。不過會友在其他方面仍然積極回應院牧室的需要。每年仁濟醫院院牧部舉行的步行籌款,他們都會著力支持。她說今年有位弟兄在腳傷行動不便的情況下,也參加了步行籌款活動,在其他弟兄的照顧和陪同下,艱辛地完成了活動。可見活動的意義不僅是籌募經費,也是展現弟兄之間緊密的情誼。她本人一直照顧父親至終老,明白照顧者的艱難和長者一些心態,加上自己的年紀也不輕,自然理解到身體只會走向衰退。因此,她以朋友的心態與病友建立關係,即使病友出院後,只要有機會仍會繼續關心和探望。
幾位姊妹在多年的服侍中,都曾有過一些奇妙的經歷,讓她們更深信上帝一直的帶領,葵青區的教會亦得蒙祝福,同心合一去支持院牧事工。面對會友老齡化的挑戰,她們希望發掘更多有負擔、有能力的弟兄姊妹接捧,將這份愛的服侍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