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牧台灣之旅

院牧台灣之旅

 李炳光 

是一次院牧事工界之創舉,集合了三間醫院的院牧、醫務人員和參與院牧事工的牧者,一行二十四人,訪問了台灣五間醫院,其中四間是基督教醫院,其餘一間是佛教醫院。我們訪問的目的是希望瞭解台灣院牧事工的概況,推行全人治療的方法,如何實踐全人關懷的概念和藉此互相切磋分享,彼此經驗交流,透過觀察體驗,增廣見聞,並且盼望能夠在檢討與反省中學習,將來能提昇香港的院牧服務,深化我們的全人關懷。 是一次院牧事工界之創舉,集合了三間醫院的院牧、醫務人員和參與院牧事工的牧者,一行二十四人,訪問了台灣五間醫院,其中四間是基督教醫院,其餘一間是佛教醫院。我們訪問的目的是希望瞭解台灣院牧事工的概況,推行全人治療的方法,如何實踐全人關懷的概念和藉此互相切磋分享,彼此經驗交流,透過觀察體驗,增廣見聞,並且盼望能夠在檢討與反省中學習,將來能提昇香港的院牧服務,深化我們的全人關懷。

短短數天的訪問,真如走馬看花,來去匆匆,由於每間醫院都有其個別的特色,不同的背景和獨特的運作,要深入的瞭解實在不易,我們只能表面和概括地認識各醫院的院牧工作,不敢作出肆意的批評。不過,他們全人關懷的精神,我們確實地體驗了。他們工作的認真和對院牧工作的重視,也是我們深深體會的。

尤其是慈濟會的證嚴法師,她驚人的能力、企業式的管理、深入民間的服務關懷和全面性的服務範圍,實在使我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她的即時而迅速的救濟關顧服務,深得人民讚賞。故此,捐款源源不絕。她懂得利用傳媒作自我的宣傳,以廣播、電視和文字出版來灌輸屬靈教導。其高效率、高質素、高效能和高水準的服務精神,實在值得我再三反省和從中學習的。

除了慈濟之外,其他各基督教醫院對院牧事工的認同和院牧地位的重視是值得我們欣賞的。雖然他們的院牧訓練似乎未有一定的體制,他們的全人治療概念似乎稍為模糊,但都沒有忽略其專業精神和認真的態度。雖然他們沒有政府醫療經費的支持,單靠所屬教會和外界的捐款,但仍辦得有聲有色,醫療設備亦未見落後,對病人的服務亦沒有減弱,真是使人十分敬佩。

他們對醫院的歷史傳統和資料搜集的重視也是我們欽羨的,醫院中的歷史文物展覽館,使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早期宣教士藉醫療宣教的精神,我們實在深深感動。另一方面,各醫院均利用大量義工來推行其各種服務的工作,他們對義工吸納和培訓的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以義工訓練義工,並且讓義工領袖擔任較高層次的工作,如接待外賓和介紹醫院的運作等等,可見義工在醫院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香港是否應讓考慮在這方面加倍努力?

三數天的訪問,確實感受良多,不能在此盡錄,但深深的體會人的價值,和再次肯定全人關懷的意義,也確認院牧事工的重要性,從觀察體驗至反省更新,我們都認為此行確實獲益不少,並為此祈求。但願香港的院牧工作在質素上能進一步提昇,在功能上能進一步被認同。有一天,我們全人關顧的工作能被社會人士所接納,使更多人能藉此而感受上帝的愛,進而接受祂的救恩,使地若天的國度,早日實現在人間。

最上一期這欄裏介紹了《妞妞》,中國作家周國平透過自己的女兒講生命和愛。今期接續介紹另一位中國作家史鐵生的《病隙碎筆 — 史鐵生人生筆記》,這次是他以自己親身體驗寫人生、命運、愛情、道義、信仰和健康的心態,成功的途徑和價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紐帶等,全書共六部份,分二百四十三條。

和周國平一樣,中國的知識份子似乎對上帝雖未接受,亦不排拒。他們的信仰,是人文主義的信仰,他們的上帝,是哲理的化身,是一種「存在」,卻不是「實在」。從基督徒的立場,我們當然會不以為然,但若從思想交流的角度,《病隙碎筆 — 史鐵生人生筆記》和《妞妞》都展示了中國知識份子透過病苦,對生命、意義和愛等問題所作的深思。

由於當代中國人在苦難中的歲月特別長久,因此他們的思考也特別深刻。若說病也是一種苦難,他們的書或許能給我們一點思想上的啟發。何況如今中、港已融為一體,內地人的思想方式、表達方法,我們也應瞭解。

史鐵生五一年生於北京,七二年雙腳癱瘓,七九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多篇。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及多項全國性文學刊物獎,多篇作品更被譯為英、法、日等文字,並在國外結集出版。《病隙碎筆 — 史鐵生人生筆記》是他以一個病者的經歷和角度,談人生的種種。他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全書行文簡潔直率,讓人讀來痛快,掩卷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