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劉佩雯  院牧聯會2013/14一年駐院CPE課程學員 

我的開始

修讀第一個CPE單元之後,在教會全職牧養了一段時間,因為經常到醫院關懷探訪會友及他們的家人,又曾經在香港和內地醫院有義務探病服侍和心靈關懷的事奉,漸漸對病人有負擔。為了有更好裝備,於是報讀院牧聯會舉辦的一年制駐院CPE課程。取錄後,被派往明愛醫院一年實習。課程共有五位同學,同學們是兩個兩個夥伴實習,剩下我一個。初時感到有點孤單,我惟有學習不仰望別的,只單單倚靠神。

甫開課,要適應新環境的快速步伐和繁重的功課,加上身體不適,實在有點吃不消。畏縮和小信的我懷疑自己能否完成課程的要求。感謝主的帶領和醫治,我沒有放棄。課程中段以後,我漸漸適應下來,並且享受這一個感恩的學習旅程。想起上帝的恩情,不期然眼泛淚光,一把年紀,還有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實在難得。

我的限制

課程分三個單元,而且相當有系統、豐富和多元。每個單元各有獨特主題:一‧提升牧養評估能力;二‧體驗人際關係的藝術;三‧建立個人牧養神學。每個單元都要訂立專業知識和技巧、個人成長、人際關係的學習目標;並且按自己需要、認識和要求,度身訂造,按部就班。

各個目標看似獨立,卻是互有關連,任何一個目標其實與其他兩個目標互相緊扣。例如:學習在探訪中運用同理心和專注聆聽病人的感受和靈性需要時,發現自己成長過程很少探究和接觸自己的感受和負面情緒。因為家庭傾向收藏情感,這減弱了我對病人的情感反應,也窒礙我發揮同理心。當有這些發現時,在個人成長的目標中,我學習觸摸自己的感受,並且發現和面對自己的情感世界,與它共舞,才能面對和承載別人的情感。經過不斷操練,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感受,我經歷轉化和釋放。

人際關係方面,我發現自己面對強勢的病人時會削弱我的牧養評估和關懷的能力,於是辨識自己原來在成長中受權威的管教使我怕出錯,怕被拒絕、怕受傷害,很多顧慮,以致缺乏表達自己的需要、意見、感受和建設性批評的勇氣。教會中強調學習「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此怕衝突,力保和諧,不能裡外一致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影響了人際的互動。

小組學習的時間,我嘗試勇敢表達,學習安然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其實我的意見和想法大都是有益和合宜的,只是遇到有較強烈的意見時,我又會失卻繼續表達的勇氣。

三個學習目標一環緊扣一環,互相結連。透過逐字報告、個案研討、人際小組、個別督導時間、活學堂、牧關專題等等使我成長。督導和同儕成為我的鏡子,留意到我的盲點,成就了這個發現和探索自我的學習旅程。雖然過程並不好受,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愚昧、不足和無知,但神恩浩瀚,祂保守了我身、心、社、靈的健康。

我的感謝

使用「類比」是課程的一大特色,同儕在期中/期末評估要用類比形容與各組員的關係,真的費盡思量,但亦是其樂無窮的環節。我們發揮創意,由動物、美味菜色到大富翁遊戲都來運用一番。在這裡,我想起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其中的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此作類比感謝天父。

CPE學習模式如詩人所言,像春風一樣,在不知不覺間滲進來。終身學習,自我督導,已潛移默化成為我思想的一部分,潤澤我的生命。感謝三位督導的「督」責和引「導」,對我愛護有加,伴我成長。感謝四位不同背景、性格、人生閱歷的同儕,一直鼓勵、聆聽和同行,互相砥礪。喜見各人的蛻變和突破,人人都不再原地踏步。一年來已習慣和愛上每星期一起上課的時光,現在不用上課,真有點不捨。感謝院牧部的同工、醫護人員和病人,穿梭各病房的互動中,你們都成為我的老師,令我獲益良多。

總結

猶記得督導在第一堂開宗明義指出「牧者的個人成長背景,對他/她的牧養事奉影響深遠,當牧者不瞭解個人微妙之處,他/她本人與其事奉皆冒著險。」經過一年的學習,我認同牧者的所是(being)重要過他的所作(doing)。靠著主的恩典,盼望可以成為一個有熱忱、有技巧和知識,又懂得反省的牧者。我認清自己作為牧者的職份,不單在牧養技巧和知識上作好裝備,也能常開放、反思。

假如牧者失去了熱忱,事奉將會變為例行公事;單憑感動卻缺乏見識,事奉會變得無知;單有行動沒有經過反省,事奉只是因循的重複;而反省後沒有再行動,反省檢討的效果無法加以引證,會變得空洞,甚至有可能變成自我中心或自以為是的想法。

想起朋友在網誌上寫著他的願望是「Write something worth doing, do something worth writing。」過去一年,我兩者兼得。CPE的學習模式及其金牌口號「行動、反省、再行動」,讓我可以寫下很有意義的院牧事奉經歷的反思,使我消化、沉澱和整理所學習的;同時所作的事奉也很值得用文字把它傳承和存留下去。這一年,在笑中有淚,淚中有笑,與自己的限制和軟弱摔交和角力的過程中渡過,殊不容易,卻滿載恩典,生命得著更新改變和成長。「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3)